(一)
这帖子就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十年,对每个人,每个女人来说,都是很重要,也很值得回忆的时间,特别是,这是从20岁到30岁的青春岁月。
声明,在中国移动工作,只是恰好在这个公司而已,不爆料,不八卦,相对真实,客观的记录自己的生活。
有的同学会想,20岁毕业还蛮早的。其实我是中专毕业,所以可以很早工作。毕业的时候是1997年,那个时候就业形势还不像现在这么严峻。之所以会读中专,是因为当时邮电系统内子女读中专毕业后是可以分配到企业内的。
所以,1997年8月,我,20岁,女,分入了当时一个省会城市的电信局。那个时候移动和电信还没分家,按照当时的行政级别,市电信局是个处级单位,移动是一个科室。在电信局内的科室也是分热门的和无人问津的。热门的有移动、数据和交换;比较不招人待见的是传输、动力什么的。
如果不托关系,走后门,想被分到移动科也是挺不容易的事。我那时算是走了狗屎运了。因为同年大学毕业的人已经早早被分入各科室了,那是补充中坚力量。中专毕业的,哪个科室也不想要,就一直处于待分配。后来是移动科要搞一期GSM网络建设项目,缺人呀,才想起还有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几个没人要的,就这么着,算是入了行。
十年的事,我一直没想好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记录,记成流水帐,还是把印象深刻的列出来。其实,不只是想写自己的经历,还想写自己眼中的中移动的发展。真的,对于身处这样的企业的我来说,特别是经历了这个企业从移动电信分营之初的艰难,到现在的全国人民眼中的“一家独大”“垄断”企业,我还是为这个企业而骄傲和自豪的。呵呵,“骄傲”和“自豪”,这样的词汇在小时候讲会很空洞,现在这样说,真的是有感而发。
一说移动,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垄断”“高额话费”工薪阶层里面的“高薪”。。。,现在关于移动消息好像正面的越来越少,不知道为什么对于中移动这样的,在国企转型中唯一像那么回事,真把自己当服务型企业来做的,反而得不到认同。。算了,不说这个,免得又是口水战。
先说薪水吧,1997年,一个中专毕业生在市级电信公司移动科的工资是220元。实习期6个月,这6个月时没有补助,没有奖金,220元包干到底的。当时物价什么水平?好像也不低了。220在当时也是低薪。
(二)
20岁的时候,对于薪水多少好像也不是很在意。反正有个事做,吃喝有家里养着,没什么压力。刚开始工作的那两年,是我十年职业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
当年做GSM网络建设项目还没现在这样细分成供货商、集成商、施工、监理、优化、评估等等单位。基本上就是各大设备供应商供货,然后派个人做工程建设督导(就是教会大家干活的工头),然后由有限的那么几个工程队(由农民转型来的)承担建设。为了保证重点基站的质量和工期要求,需要公司内部员工也分包一部分重点区域设备进行建设开通。我们这批人就是到移动科干这个的。主要工作是:指挥民工把基站设备从大库里搬到现场、指挥铁塔安装把塔顶天线和馈线做好,我们做的主要是室内部分。按照图纸摆放、固定设备,做传输线,引接电源线,在现场连接到设备进行参数设置,开通并测试。。。当年网络优化这词儿相当陌生,那时候能建起来就行,优化都是设备供应商的事。
插播一下啊,我师傅说(当时把带我们的年龄较大的同事都叫师傅),我们省模拟设备(TACS)是在1991年开通的,到91年底才144个用户。到1994年还不能自动漫游,就是说,如果你要出省使用,还需去营业厅申请,然后由后台(就是机房)根据申请做数据才能用。数字设备(GSM)是在1996年开通的。当时全省只有2个地市开通,不超过50个基站。用户数不到1000。
以我自己经历回顾一下移动终端使用历程哈。97年刚工作时,通信基本靠吼。97年底,有了自己的第1个数字传呼机。98年底,使用汉字传呼机(中间工作时是可以使用单位的手机的。都是测试卡,打多少不计费,不花钱)。99年初,自己的第1部GSM手机。记得当年自己最欣赏的手机是个西门子的扁片手机好像叫S4,挺薄的。不过没买那个,买什么我忘了。。。我的记性呀。
工作还是挺辛苦的,一个女生,干的其实是民工的活,每天一身臭汗回家洗澡就睡,睡醒再吃。
对了,顺便说一下当时的科室内机构设置,是分班组的,加各级科长、班长共16个人。呵呵,就两个班,一个交换班、一个基站班。当时交换班那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大家都穿着白大褂(现在想来好有趣哦),倒班,每天在计算机前噼里啪啦,那是相当看不起基站班的);很不幸,我是基站班的,而且是基站班唯一的一个女生。基站班的普遍学历低,干的也都是辛苦活。女生还好,男同事的活现在回想还是有生命危险的----在没什么专业培训的情况下做市电引接。
现在新员工基本已经没什么参加开通基站、开局的机会了,基本都外包了。我们那会儿例行工作几乎天天都是放传输线、装设备、开局、开BSC、开基站。个人成长那是相当的快哈。。。不到半年吧,我一个人领几个民工就能搞定基站开通的所有活了。
成长是有代价的,97年,做了一件很幼稚的事。。。与电信局(非本科室)的某JP吵架了。。。。细节下回再讲哈。
1998年1月我由实习转正了。转正后工资586元,每季度奖金300。
(三)
今天先从这些开讲吧。一个是准备进移动工作或对移动向往之的。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能进移动当然好,特别是女生。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职业也还算体面哈。如果有创业精神或进取心超强的男生,多考虑下,移动这样的体制,这样的企业,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另外重组喧嚣,谁知道明天会怎样呢。二是普遍认为移动薪水高。其实,和大家想的还有差别的。这两年新员工(正式员工)3000~4000/月总还是有的。年底还会发绩效奖金,大概2W起吧。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从4年前开始薪水就已经是背对背了,谁都不知道别人发多少。而且各省差别之大呦。。。。超乎想像!给同学们的建议就是,如果是广东移动、浙江移动这样在全国排名前三之内的,薪水还不错哈。如果是后十名的,绝对就是一正常、稳定薪水的工薪阶层。。。。
营业员赚10W?!这事我还真不知道,至少我们这里是没可能。
还有,个别觉得高额不合理话费的钱都被移动公司自己发工资了,这真的是冤枉死了。我们现在是外资企业,赚的钱都给股东了。。。呵呵,没见股票从20几都变成150了吗?员工薪资那是相当规范,多一分钱都不发。另外,个人感受,中移动是原国企中唯一像样的按照资本市场运作方式来经营企业的。这样的企业如果做好了,会成为中国的微软、沃达丰、orange、。。。。
而且,一个通信巨头的崛起,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是应该被肯定的。比如移动的“村通”工程,真的不是纯粹的为了开拓市场,开发用户。很多地区话务量是很低的,维护成本又高,对于中移动这样的没有普遍服务义务的企业来说,做到现在这样,也是相当具社会责任感的。
据说,当年在决策进行“村通”的时候,是被国际资本市场普遍不看好的。中移动即能满足股东要求,又能惠及农村,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寡头”“垄断”,这些被那些所谓通信业专家或因付高额话费所不满意的用户的提法,仔细想想还是值得斟酌的。 微软才是垄断呢,可中移动离微软那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不止是从中移动员工的角度,就是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我还是很希望中移动可以继续强大下去,做得更大,做得更具竞争实力,做到“誉满全球”哈,中国真的是太缺少这样的现代化企业了。当然,前提是少行政干预,更充分的市场化。
(四)
扯远了,继续说我自己的事吧。
那个JP是电信局综合办公室的。当时各科室没有复印机,要复印都得去局办公室。我当时是拿了一套设计文件去复印。新人,破复印机,形成的局面就是卡纸了,我不会处理。找她帮忙吧,她就是管这个的。我忐忑的,献媚的,小心的说:“能帮我看一下复印机吗?卡纸了”。结果那个JP第一句就是:“谁让你来印的?!就你们这些小丫崽子,啥都不会就知道惹事。XXXOOOOO”。同学们,我才20岁呀,谁怕谁呀,我伶牙俐齿,我神勇无比,我寸步不让的反唇相讥呀 。。“老女人,更年期了吧?”之后她哭天抹泪的去跟领导告状了。我则一肚子怨气的回了办公室。不一会儿我们科长就找我了,说是她领导给我们科长打电话了,说我如何恶语相向,如何不守规矩,如何XXX;还好,我们科长也没训我,只是说还年轻,以后别再这样了。
换成现在30岁的我,绝不再做这傻事了。。。呵呵,从那以后,同时都知道,这姑娘还有个爆脾气,呵呵。
这事现在看来绝对是不值一提的小破事,可在当时,那绝对是深深的伤害了我呀。职业生涯第一课:针锋相对是幼稚滴~~~
由着这事818当时的办公条件啊。写字基本靠手,除了机房的监控和维护终端,办公电脑科室里就2台。只有提交给局领导的材料和个别报表才用电脑打。其他生产计划、日志什么的基本还都停留在人工手写阶段。除了机房,只有1个办公室,就是科长办公室。
整个科室复印机没有,传真机1部。平均打字水平在一分钟30字。EXCEL应用好像都不太普及。(呵呵,是不是现在的电信或网通还有人保持在当年的水平,有知道的同学来818哈)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1998年过去了,我基本由生手变成熟手,还开始帮朋友要手机号、修个手机什么的了。这个可以818,那个时候手机号码资源也没那么紧张。像我这样的小员工跟科长商量要个3连或者AABB\ABAB什么的,还是没问题的哈。。。现在选号费那么高真是不靠谱。不过谁让资源紧缺呢,猪肉还涨价呢。
1998年,工资586元,奖金由每季度300涨到每季度500;(大专毕业工资比我多40,本科毕我多70,奖金一样)
1998年我参加了第一次设备技术培训,为期20天。那个时候设备买的都是洋鬼子的,贵就一个字。包括培训。不过培训是给补助的,一天35元,在当时,那可是一笔巨款呀。。又学本事又拿钱,参加培训还处于福利阶段。这个又有的8了,鬼子的设备贵是贵点,但确实质量要好些。到现在也是如此。知道天涯华为的同学多,华为的亲戚朋友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也多,但客观讲,设备的稳定性,研发的力量,技术先进性,技术支持能力,优化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哈。我爱国,我支持民族产业,希望华为越做越好哈。
1999年,移动电信分营。
(五)
在开始说移动电信分营的事前,我的思维又跳回到1998年。是个小事但十年后我还能想起来,说明在当时还是刻得挺深的哈。基站班就我一个女的,很自然的工作职责就分配了做些统计分析的事。当时是填写一个省公司的报表,由于设备计数器问题导致这个表中几个数统计不出来,没法儿填。我就谦虚谨慎,毕恭毕敬的请教一个前辈该咋办哈,前辈告诉我:“你直接给通信管理局(没分营的时候都归通管局管)XXX打电话,问他咋办吧,我也没办法。”前辈指导,肯定没错呀,我直接给XXX打电话问这事儿咋办,XXX接我电话到事很客气,告诉填不出可以找XX联系。又给了我个联系方式,我就这么一路电话打下去。。。。。
很久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前辈给我的那个号码是通管局分管我们的一个处长。也就是说,相当于我填个报表不知道咋填,就给我们市电信局的局长打了个电话,问他这事咋办!姑且称为职业生涯第二课:听啥信啥是幼稚滴。
(六)
像我这样落在移动科又没什么门路的,就很老实的等着被分了。然后就分营了,变成市移动分公司。身边多了很多同事,是从电信其他科室分过来的。听说主要分为几大类:病号、不听领导管的、不干活的和不会干活的。年纪基本都在40+。
很慎重的说:当时主动申请从电信到移动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少的,那个时候大家都不看好移动。
先讲个之前有优越感的“交换班”的同事们的艰苦生活吧。交换班的工作之前有介绍过,主要是在机房值机。当时电信分资产给我们一个未完工的楼的15~18层,未完工的程度就是:已封顶,完成外面装修。铺了地砖,电梯偶尔能用。这就是全部了。分营后的交换设备都装这个属于移动资产的机房了。于是,交换班的同事们就只能在这个半成品大楼内工作。上班的注意事项变成:1、流质食品少吃,水绝对不要喝;2、除了拿工作制服千万要记得带个塑料桶,切记切记!----以上都因为当时楼内厕所还没建好,完全不能用。“拿着尿桶上班”,这是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辛苦的事情。做交换专业的女生多,这样的经历,在谁都是很难忘的。
很幸运,我是基站班的。所以我所受的痛苦就是在没有照明的安全通道,拿着手电筒在没有护栏的水泥还没抹平的楼梯1~18楼反复上下。(那栋楼的物业是归电信管,而在里面上班的只有移动的人。电梯只有运设备的时候经过协商给开一下,平常上下班或人员上下都是走楼梯)
吃饭,刚开始倒班下楼吃,后来实在爬不动了,就带饭,等吃的时候已经是冷的。再后来,公司给买了个微波炉,算是能吃上热饭了。这个还是要感慨一下,刚分营那会儿公司没什家底儿,办公费用就那么点儿,要花钱的地儿真是太多太多了。就这背景下,微波炉来之不易呀。
个人感觉那个时候移动类似于从大家族分出来单过日子的小家庭。一切都从零开始,还处处不招待见。说是分营了,但办公场地、生产场地都是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寄人屋檐下,谦恭礼让是一点也能少的。
再讲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寄人篱下的不容易,这个是听来的,但绝对靠谱。
说是去某地市找移动营业厅,只见在电信营业厅内,靠门边,有一破木头桌子,上面放一个X86电脑的即是!营业员姐姐被迎门的风吹得是脸蛋红红,还有点儿清鼻涕。这么艰苦,和省公司去的同事聊几句的时候还说:估计不会总这样,快好了吧。
写这段的时候突然有点热泪盈眶哈,真的,那个时候,整个移动的氛围就是那么一股一根筋的劲儿:我们努力干活,我们玩命干活,总有一天会好的。
创业之初,最艰苦的时候,企业,更像是家。员工,对企业所建立的那份感情,直到今天仍是非常深厚。
2000年,我离开基站班开始做工程管理。
说到职业生涯规划,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悲观的看法,像不公平待遇、没前途没光明、需要有关系走后门什么的。我当然知道这些看法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所发出的感叹。
我也许是幸运的,没有遇到惯常所经历的任何黑暗面,也没有做过任何方面的主动努力,即等到了我职业生涯的第1次转折。
后来有机会与当时调我去做工程的领导聊天,问到当时为什么选择我。他的回答大概可以归纳成这么几点:1、工程的活压力大,时间紧。年纪大的即不好管,也不太好“压榨”干活;2、我干活麻利,处理事情的时候相对其他年轻人更成熟些。工程协调的事情多,这个特点不错。3、技术是我们那拨里成长得比较快的,突出些。4、就那么几个人,没什么更好的选择。
那时候做工程的一共有5个人。一个专负责跑站址,剩下我们4个管理在建项目。我当时负责的有GSM无线网(包括铁塔建设)、短信中心、客服中心、传输倍增、智能网等几个项目。项目多是交钥匙的,所以要做的主要是监督工程质量和协调工程进度。记得第1次下乡到一个村里看铁塔塔基质量。只我一个人和公司的一个司机。因为同那个司机不熟,感觉就是和陌生人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心里很担心司机是色狼呢,紧张得我一路都没敢说话。路上司机还停车去小便,没把我紧张死。。。呵呵,现在想来,可真够搞笑的。那个时候还鲜少有MBA、PMP什么的,工程管理全凭个人能力和热情。基本生活就是早晨到公司先用1个小时的时间打N(N>10)个电话来协调和安排当天的工程工作,然后就出去跑现场,直到晚上回来,再用1个小时的时间打N(N>10)个电话来落实当天的进度情况。电子化支撑手段几乎没有,全靠人看着。不像现在,工程管理都电子流了。
如果工作的时候没掉过坑里,那绝对是无法成熟的。我的职业生涯第三课就是在这一年获得。随着工程越来越多,对工程档案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每期工程结束,归档那是相当的重要。当时G网工程核心网和无线网是我和另一个同事俩人分开管的,但到整理归档案的时候领导就只安排我一个人做。这活干过的都知道是很繁琐的事情。结果那个同事非常不配合,眼看就到时限了,我怎么跟她说都不行,我就找领导去了。XXXOOO,说了N多,结果领导把我训了一通,大概意思就是早不说,现在快到时限了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之类的。我当时那个委屈呦,觉得自己没日没夜的干活,又着急上火的,领导不理解不说,还曲解我。当时在领导面前挺住了,转身到卫生间就哭了一鼻子。现在总结,领导都是关注结果的,职业生涯第三课:把难题推给领导是幼稚滴~
说起做档案,想起当时公司做档案管理的那个大姐。强人呀!告诉我说她们家冰箱都是参照档案管理的。冰箱门上有总目录,抽屉上有分目录。牛肉、羊肉、鱼等归类那是相当规范的。。。直到现在,我在冰箱乱翻腾找东西的时候都会想起她的教诲。
话说当时各通信设备厂家都是牛人呀。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比现在的“专家”强。那个时候在技术上基本没有浑水摸鱼的。就两类,一种是绝对的专家,一种是像我这样刚入门不懂啥的新手。那时厂家也是新手N多的时代。
感觉哈,那时厂家似乎由研发转技术支持的多,不像现在,多是项目做久了转技术支持。(这个只是个人感觉,了解的同学818)
说是我职业的转折,其实不只是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岗位的变化,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技术领域、形成更完整的移动网络概念以及受到更多技术牛人的熏陶。这些,使我受益终身。
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多年来会提到“感恩”,这是被我所深深认同的。会感激领导给我一个职业转折的机会,会感激同事们那么单纯的相处,会感激命运让我这样低学历的也可以入到这一行。会感激,国家富强,才会有企业的发展。呵呵,请原谅我以上言辞太。。。。那个了。务必原谅我,一个上点儿年纪的人在做回忆的时候,总是有点肉麻有点酸。
转贴,原作来自天涯BBS,作者:穿马甲敢说话.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