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华为的冬天
·北国之春-任正非
老总在读什么书(续)
2008/11/2 23:23:58
 

  ●市场导报总编辑 崔砺金

  每天必看的报纸: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新华每日电讯、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等。

  每天必看的新闻网站:新华网、新浪网、浙江在线、市场导报网等。

  经常浏览的报纸杂志:财经、浙商、中国记者、新闻实践、传媒、参考消息、南方周末、报刊文摘、中国新闻周刊、瞭望、半月谈、经济参考报等。

  阅读时间习惯在:周末、上班闲暇、晚上。

  今年以来已经读过的书:

  《货币战争》 宋鸿兵 编著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美)约翰·S·戈登 著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著

  《新闻无穷动》 孙 军 著

  《浙商转型研究》吕福新 主编

  《升位——中国品牌革命》 李光斗 著

  《激荡三十年》(下) 吴晓波 著

  《历史的拐点》 马立诚 著

  《中国的自我探索》 章敬平 著

  《三十年,思想这样松绑》 钱江晚报 策划、主编

  《长尾效应》 余 博 著

  《长三角大悬念》 王云帆 编著

  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

  我的书评:

  严格意义上讲,这套书不能算对我“影响最深刻”,但起码称得上是“印象最深刻”。毕竟,在网读时代训练了包括我在内的一大批“扫读者”的当下,这套5册的书是我几乎一口气读完的。尽管杂务缠身,中间竟然少有释卷。

  不仅如此,它还培养、“吊”起了我对此类书籍的胃口。接连到书店购买了《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那时唐朝》等抱回家翻看,并口耳相传,怂恿朋友圈阅读。这也印证了畅销书市场的一个普遍规律:一旦某类书籍走俏,跟风者随之而来,不仅题材、写作风格,而且连书名都“克隆”,并依托网络热荐或最原始的熟人圈营销,最终形成市场卖点。如吴晓波《大败局》热卖后,“大胜局”》、“大X局”之类的东西轮番出版。

  但这也面临着一大风险,一旦后继者水平有限,它反而会拖累整个市场。久之,受众的阅读兴趣必然会产生偏移。这何尝不是当下报业的客观写照!

  有明一代,除了朱元璋和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一始一终两个皇帝外,其余都没什么作为。朱由检倒是想重振河山,可惜时运太差。其余的皇帝,不是想做木匠就是想炼丹,总之,志不在当国家统治者,这也说明了封建帝制选择领导人是多么不合理。于是,这个朝代皇帝们的荒淫、无能、短寿,似乎尤为突出。《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其实,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打动我的第一兴奋点,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

  权谋诡诈、民生外交、金戈铁马……共同演绎出生动的历史活剧,用现代人的思维、网络语言,重构古代人的生存场景,在诙谐幽默中体味别有一种苍冷。这其实是对学究式的历史叙述的一种颠覆。这种笔调,事实上应该在传媒的言论版面中得以借鉴。我们常常怀念鲁迅先生“似匕首、如投枪”般的杂文文风,而现在的言论大多面目可憎、风骨全失。《明朝那些事儿》故事化的铺陈、跳跃式的段落,间或令人会心一笑的警句,事实上也应该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得以发扬光大。

  历史本身很精彩,然而,在正统的唯阶级论的历史观教育之下,历史仅仅变成应考时的人名、地名、事件等干瘪、枯燥的几个符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啥机场候机厅的书架上,两类书籍总是琳琅满目而且销量可观——一类是励志类的经济营销教案,一类就是从泛黄的故纸堆中重写的历史类图书。前者迎合了这个年代普罗大众创富的欲求,而后者,是对过往经验的一种“校正”,这恐怕是《明朝那些事儿》这类书籍突然受到追捧的时代背景。

  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那些事,远比小说家们的想象更夸张、更为匪夷所思。

  世界经济一体化下正在发生的这些事,远比我们传媒描述的更复杂、更为惊心动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倾听、记录、然后传播,用尽我们的心智。

  ●联谊报社长、总编辑 袁伟盛

  每天必看的报纸:因为工作特性,上午主要浏览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午或晚上主要浏览参考消息、报刊文摘、钱江晚报、青年时报、今日早报、都市快报等。

  每天必看的网站: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浙江在线、天涯社区、联合早报网等。

  经常浏览的报纸杂志: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传媒、新闻实践、环球时报、南方周末、报刊文摘、读者、中国新闻周刊、杂文选刊,还有我省的一些专业报等。

  读书时间习惯:一般安排在每天晚上9点后,或者休息日、出差期间。

  今年主要读过的书:

  《转型中的新闻学》 李希光 著

  《媒介管理》 罗 霆 编著

  《以自由看待发展》 阿马蒂亚·森 著

  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是:《以自由看待发展》

  我的书评:

  这是一本经济学名著,它综合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思想,突破了就经济谈经济、就发展论发展的狭隘范式。本书直面现实,站在经济学的屋檐上,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本书有益于我们在传统新闻价值观中注入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作者阿马蒂亚·森,印度人,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思想已经对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编著出版的一本影响全球的书——《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思想设计的。他深切关注着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他的思想深深地震撼了学界,故被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称为“经济学的良心”。

  什么是发展?发展应该建立在怎样的伦理层面上?作者以“自由”作为核心概念阐发了他的发展观,认为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他在导论中开宗明义:“本书论证,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要摒弃狭隘的发展观,不能把发展等同于GDP、个人收入、工业化、技术进步、现代化这些标准,它们只是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和福利服务的。以人为中心,最高价值标准是自由。所以,发展要着眼于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实质自由,以社会上所有人的福利状态作为价值标准来衡量。

  作者以大量事例透视了全球的贫困、饥荒、失业、年老病残、妇女儿童以及天灾人祸和其他突发性因素造成的困难人群面临的问题,以发展与自由的关系为主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进行规范的分析。其内容涉及粮食、医疗、保健、教育、救济、福利和经济活动资源分配等民生问题,涉及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社会信用、政府责任、制度安排、文化传统等实践领域,涉及民主、正义、平等、效率等理论问题,深入论述了自由如何促进发展,缺乏自由、压制自由如何阻碍发展。他认为,市场整体成就深深地依赖于政治和社会安排,为此要以政府公共行动来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发展。他强调,排除严重的不自由对发展具有建构性意义,要让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的承诺,发展就是自由的扩展。

  森的观点,让人想起了马克思的“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前提”这句名言。早在19世纪,探求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成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题。当人类穿越20世纪,行进在21世纪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时,森的思考又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

  作为新闻工作者,未必需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需要拥有广博的才识,才能在这个大转轨、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把准社会发展的脉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科学理性的价值标准。阅读这样富有时代意蕴的名著,可以让人从实践上升为知识,从知识转化为文化,从文化升华为智慧。

  读书有益!
  ●浙江科技报总编辑 吴伯正

  每天必看的报纸: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浙江日报、都市快报

  每天必看的新闻网站:新浪网、联合早报网

  经常浏览的报纸杂志:中国新闻出版报、报刊文摘、钱江晚报、青年时报、中国记者、新闻实践

  我的读书时间习惯在:中午、晚上

  今年以来已经读过的书:

  《傅雷家书》 傅 敏 著

  《货币战争》 宋鸿兵 著、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 著

  《脸谱》 叶听雨 著

  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是:《于丹〈论语〉心得》。

  我的书评:

  我一直欣赏与感谢于丹。

  因为对于《论语》,我们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但很少有人像于丹那样,紧扣当代人的思想脉动,运用其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让孔夫子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重新闪现出青春的火花。

  第一次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于丹娓娓讲解《论语》,便被她的智慧所吸引,当《于丹〈论语〉心得》出书后,便“学而时习之”。在当今纷繁浮躁的社会环境中,经常翻翻于丹的心得,真的能给人心灵的净化,带来一分难得的安宁。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于丹说。

  无论我们多么富有,多么风光,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会遭受挫折和不如意。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无力改变事实,于是苦闷、艾怨,甚至消沉。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人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

  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当我们陷入困惑、烦恼、失望、无聊的时候,不妨再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它会带给你心灵的慰藉,帮助你恢复心理平衡。

  (文章来源:人民网——《新闻实践》)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上一篇:老总在读什么书
  下一篇:两只小猪的爱情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