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华为的冬天
·北国之春-任正非
老总在读什么书
2008/11/2 23:12:51
 

  “新闻无学”的质疑时常在媒体内外寻找引证,“本领恐慌”的忧虑往往成为媒体创新的制约。在电子传媒时代,记者编辑到底还要不要读书?我们认为,读书依然是记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学习途径。因为,印刷书籍是人文精神最富有之所,是人类知识最集中之地。它要求我们集中于头脑的思考,不被表面化的声色干扰,静心地吮吸精神营养,在“边干边学”的岗位修养中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本刊新辟“书话茶馆”专栏,刊载媒体人读书、荐书、评书的短文。本期约请报社总编起个头,带个路,介绍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品书感受,引领记者编辑多读书、读好书。
                               本刊编辑部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杜宇

    每天必读的报纸:温州日报及集团所属报纸、参考消息、环球时报
    每天必上的网站:新浪网、新华网、温州网
    经常阅读的报刊: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广州日报、新华文摘、读书、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实践
    阅读时间:中午、晚上
    今年以来阅读的书籍:
    《七重山》 (美)多玛斯·牟敦 著
    《千年一叹》 余秋雨著
    《憩园》 巴 金著
    《布莱德雷将军》 (美)奥马尔·N·布莱德雷 著
    《忏悔录》(法)让·雅克·卢梭著(第二次阅读)
    《新闻报道与写作》 (美)梅尔文·门彻著(还没看完)
    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七重山》
    我的书评:
    七重山的书名,取自但丁的《神曲》,意指在炼狱中经历种种艰困,最终攀至天庭的过程。作者多玛斯·牟敦说自己在剑桥大学读书时最大的收益就是接触到但丁,“他缓慢庄重地演绎着神话与象征,诗意地融合了士林哲学和神学,自成体系”,“他的思想恰巧触发了我的美感反应”,因此当他写下自己荒唐放荡的岁月一路走来,历经挣扎和磨难,寻求精神家园的历程时,他为这部自传取名——《七重山》。
    这是60年前的一部“老”书了。60年来,出版了20多种译本,销售数百万册,被媒体誉为“20世纪的《忏悔录》”。虽然这是一部宗教意味很浓的书,书中大量有关宗教理念的阐述,对我来说难以深刻理解。但作者那隽永如诗的文字,深邃灵性的思考却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出生于法国的多玛斯·牟敦成为20世纪知名的诗人、画家、文学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年轻时广泛爱好文学、艺术、哲学等,贪婪地读遍他接触到的书。阅读牟敦的书,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书中优美的文字(尽管是已翻译过的)、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所吸引、所感叹。你会感悟到,长期而又广泛的阅读和思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牟敦曾一度玩世不恭,藐视权威,沉溺于“声色之欲”,特别是就读于“剑桥”时,结交许多沉沦的人,更常被校方留校禁足,甚至无法完成学业——但就是在人生最荒唐的那段时日,从小养成的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救了他,他阅读、他思考,内心激烈的冲突、矛盾和痛苦——正是在这样的生命体验中,他“突然像野草般长大成熟了”。
    牟敦在书中扪心自问,很快发现自己在“剑桥”的那一年所有游戏人生的梦想真是疯狂荒谬,更糟的是,“我自己变成了极度厌恶的人——虚荣、自我为中心、放荡、软弱、缺乏纪律、好色、淫秽、骄傲。我真是惨透了,只要照照镜子就自觉恶心。”如此直视内心的尖锐和犀利,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历艰难的摸索,漫长的等待。最终破茧而出的那一刻,犹如脱胎换骨,升华到另一层面的境界,才能自省自察,领悟生命的真谛。
    60年前,牟敦的自我剖析和人生体察给战后“沮丧不堪,感到理想破灭”的美国公众以“信心”恢复,他的勇气和理性穿越时空的距离,同样直抵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如清风拂面,惊觉精神世界的力量。
    
  ●绍兴日报社总编辑鲁兰洲

    每天必看的报纸: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
    每天必看的新闻网站:搜狐、新浪。
    经常浏览的报纸杂志:钱江晚报、南方周末、文艺报、求是、新闻战线、新闻实践。
    读书时间习惯在:晚上9:00-11:00
    今年以来阅读的书籍:
    《文化力》 高占祥著
    《升位,中国品牌革命》李光斗著
    《论语心得》 于丹著
    《粉碎“四人帮”上海余党》 作者:王文正 口述:沈国凡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著
    《变革传媒》 喻国明著
    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是:《文化力》
    我的书评:这是一部穿越历史隧道的书,特别深沉;这是一部紧扣现实社会的书,特别犀利。读了高占祥的新作《文化力》,我惊叹,写文化居然能够写出对发展经济的灼见,写出对善待自然的真谛,写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写出对建设和谐社会富有创见的设想。
    作者审视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连续30年的经济腾飞,既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也由于“无所顾忌地征服、掠夺大自然”,造成了“中华躯体的大出血”,而“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学会与‘天’——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文化和谐力最主要的发力点。”文化先导力,文化和谐力,这些新鲜的概念,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这部可以称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著作中扑面而来,让人切实地感觉到,此书具有一种迎接、追赶、引领、推动中国新经济时代的不凡动力。
    那么,人类经济社会应该怎样变革才能让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地继续向前发展呢?
    书中写到,人类正在寻找这个答案。其实,一个朦朦胧胧的答案已经隐藏在当今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所催生出来的基因工程、资讯工程、航天工程、纳米工程、克隆技术等一系列高新尖科技成果——文化力的物质力当中了。《文化力》指出:“新经济形态是人类资源经济、注意力经济、创造力经济”,也即是联合国所定义的“建立在知识和资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文化力的精神力启蒙和驱动出来的,是文化力的物质力(教育、科技成果)衍生和转化出来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文化,既是精神力量,也是物质力量;既是生产力,也是资本的构成部分和物质生产资料的再生资源;它不但解决经济活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问题,也解决地球资源节约、合理使用、再生产和生态平衡问题。因而,未来的知识经济将集生存经济、生利经济、生态经济于一身,不但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经济财富,而且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宜于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万物共荣的地球。《文化力》认为“文化先导力,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成为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这种认识可谓极富前瞻性,是洞察历史、审时度势的深邃见解。

  ●金华日报社总编辑 陈东

    每天必看的报纸: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都市快报、钱江晚报。
    每天必看的新闻网站:新浪网、浙江在线、新华网、人民网和一些专业网站。
    经常浏览的报纸杂志是:21世纪经济报道、环球时报、瞭望、求是、新闻战线、新闻实践、中国记者、新闻记者。
    我的读书时间:习惯在上午与晚饭后
    今年以来已经读过的书有:
    《蓝海战略》(韩)W.钱·金 (美)勒妮·莫博涅著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托马斯·弗里德曼著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著
    《深度报道探胜》 刘海贵著   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是:《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我的书评:
    读了《世界是平的》,其中的几个词让我 “既感到激动,又感到恐惧”。
    第一个词是“压力”。书中有句非洲谚语:“狮子每天早上醒来时,它知道自己必须追上跑得最慢的瞪羚,否则就会被饿死。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瞪羚,当太阳升起时,你最好开始奔跑。”全球化在不断推进,我们未来所面对的,是一个平坦的大竞技场。我在书中读到,挑战还包括“由于以平坦世界为平台,越来越多的家伙通过网络贡献自己的新闻和些许看法,而不是通过报纸这个中介。”
    第二个词是“机会”。书中说,在平坦的世界里,随着传统天花板的消失,人们就能够向上突破,以之前想象不到的方式获得成功。机会还在于我们的传统媒体仍然具有的优势:BBC愿意欢迎博客,这一方面显示出博客的力量和弱点,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谁能在24个小时内细细研读2万份博客呢?这就像我们不能从灭火水龙带里喝水的道理一样。
    第三个词是“创新”。书的扉页上,有大大的几个字:创新使您与众不同。创新碾平世界,创新改变历史。与此相对应的是:不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在竞技场中出局。
    第四个词是“合作”。在对“碾平”世界起到推动作用的“十大推土机”中,外包、离岸经营、开放源、供应链、内包和获取信息都是以合作形式实现的,并且每一种合作形式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平坦。
    我在书中读到“公司在平坦的世界中占得先机所采取的一些策略”,于是常常联想到纸质传媒如何应对平坦的世界。
    书中提出的规则一是:当世界变得平坦,并且你也感到这种压力时,你应该挖掘自己的潜力迎接挑战,而不是修建各种保护墙。这就要求新求变。书中格里尔说:“现在,我们必须要学习并善于使用所有这些其他技术。我们从未选修过这些课程,但是市场竞争和技术的发展迫使我们必须恶补这些技术,啃下这块骨头。”传媒本质上是创意产业,创新是传媒业发展变革的永恒主题,这就是金华日报社为什么把2008年定为“提升融合”年的逻辑起点。
    书中提出的规则二是:小公司要想在平坦的世界中发展必须学会采取大手笔。世界是平的,媒体也是平的。无论是大媒体还是小媒体,无论是“大记者”还是“小记者”都要有大志向、大气概、大手笔,使自己扩展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范围更宽,程度更深。作为地方报业,“小字辈”不能小家子气,而要有中央级、省级的胸怀与气概,“小字辈”应该有“大作为”。
    再回到读书这个话题上来。书就像水立方,既实实在在,又变幻万方。让我们多读点书吧。当然,读书的方式应该与时俱进。




  ●温州都市报总编辑薛元

  每天必读的报纸: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及温州当地的报纸。

  每天必上的网站:新华网、新浪网、浙江在线、温州网、金羊网等。

  经常阅读的报刊: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华新闻报、新闻实践、传媒、中国报业、中国新闻周刊、求是、参考消息、都市快报、钱江晚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

  阅读时间:中午,凌晨。

  今年以来阅读的书籍:

  《岫庐八十自选》王云五 著

  《民国采访战》(美)哈雷特阿班 著

  《西方传媒新秩序》李欣 著

  《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 著

  《西点建议——西点精英给青年的建议》于天鹏 著

  《于丹昆曲审美之旅:游园惊梦》于丹 著

  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的书评:

  80后女孩、古典诗词——看似水火不容的两个词,在安意如的身上奇妙地结为了一体。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孩,用潋滟坦白的心思,自在吟唱着千百年来短小旖旎的古人幻境,轻谈笑语间,不经意地唱成了颇为畅销的三部曲——《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

  《人生若只如初见》解说的是古诗词与爱情故事,李隆基与杨玉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李益与霍小玉——从此无心爱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楼……她边解边读,边读边解,随心所至,妙笔生花。

  其实仔细分析《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对古诗词的解析并无特别过人之处,甚至有些地方还有小小的纰漏。但她用说故事的方式还原那些生动的缘起,用写传奇的方式勾勒那些书写他们和走进他们的人,如一幅颇具意境的水墨画,徐徐展开。她的娓娓道来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使你直面那悠久灿烂的文化而毫无逼仄拘迫之感。

  书中每一篇文字都不长,信手拈来,独成故事。因为有故事,所以生动;因为生动,所以“悦读”。从《诗经》开始,一直说到清词大家纳兰容若,你可以质疑她的说法,但常常会被她天马行空似的关联和想象、内敛的叙述中偶尔的伶牙俐齿所吸引,然后倾听到一段段古典诗词背后动人的历史和爱情。

  读书有时好比开采金矿,人们之所以去开采1吨金矿,就是为了提炼10克黄金。我们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典著作,对其它各类著述,都可以采取这种“炼金式”阅读方法,寻找到一点点珍贵的启示。

  读这本书不是为了“寻章摘句”,之所以对我影响极深,就是因为从中寻到了启发:有时候,不要用仰视的角度去看这些诗词也没什么不好的。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如果没有新的视角,不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探索新的报道形式,就很难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单就这一点而言,新闻从业人员读一读《人生若只如初见》,也应该会大有裨益的。

  安意如的文字清丽精洁,纵横捭阖,无不得心应手;移步生莲,绝无捉襟见肘的窘态。如果说记者的耳聪目明在于勤跑,那么记者灵敏的“嗅觉”在于具备丰富的知识。常常有这样一个情况,同一题材、同一事件、同一人物,记者不同,文章迥异,或精彩、或平淡,或令人拍案叫绝、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往深追究,盖因记者阅历积累之异也。

  提高造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工作需求”对读书可以起到很好的“可持续推动”作用,把书本知识更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涉猎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才能如蜜蜂酿蜜一般,提炼出有分量的新闻主题;文字流利如珠,笔触细腻感性,才能把原始的素材剪裁成吸引人的新闻报道。

  ●绍兴晚报执行总编 李武军

  每天必看的报纸:新华每日电讯、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今日早报、羊城晚报等。

  每天必看的新闻网站:绍兴网、绍兴E网、新浪网、新华网、浙江在线、联合早报网、杭州网等。

  经常浏览的报纸杂志:南方周末、浙江日报、参考消息、瞭望东方周刊、传媒、新闻实践、中国记者、《小小说》等。

  阅读时间习惯在:每天早7:00—7:45(早谈版前);下午及晚上抽时间。

  今年以来已经读过的书:

  《2007语录》《新周刊》主编

  《中国经济观察》王东京 主编

  《传媒智慧》杨尚聘 著

  《声音——中国高层领导谈为政方略》 谢国明 著

  《秘书长》 洪 放 著

  《鱼丽之宴》木 心 著

  其中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是:《2007语录》

  我的书评:记者应该读政治书、文化书、专业书,但也不应忽视生活书、趣味书,甚至“八卦书”,尤其是对具有一般采编经历的从业者而言,不必太深沉、太拘谨,切忌太把自己当“文人”,做都市类报纸的更应看得“杂”一些,从而在“博闻”中多了解“民生”——所以,我说,这不是一部伟大的书,但是一部有趣也有助的书。

  当2007年成为永远的过去式时,那些诞生并流传在这一年里的斑驳词条,以更“民间”的方式另类地记录着“历史”,并且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它的某种特质,很像我们每天做着的报纸,是一份给未来的从头翻阅过去的黑白底片,真实、有趣、通俗,在看似口语化的“民间话语”中达到了“往事并不如烟”的深刻。也许这就是我时常翻读这本可作床头、车上“小书”的原因。

  《2007语录》以2007年第一句流行宋丹丹的“你太有才了”为先声,将当年时事·政治(国内、国际)、文化·生活(国内、国际)娱乐·体育(国内、国际)等热点趣事,全方位一“语”打尽。并且,有的前瞻、有的印证了2008年的现象和走势;也许这也是媒体人应有的“眼神”——此书就是媒体的《新周刊》主编的。

  2007年出了个“史上最牛钉子户”。对此,一媒体人这样总结该事件:“巴别塔+罗生门+汤姆叔叔的小屋+秋菊打官司+爱情麻辣烫+三峡好人+霍元甲+英雄儿女”。一连串的影视作品名称,竟然将这个纷繁又戏剧化的事件,注释得如此准确又充满想象张力,确实“太有才了”。

  “我必须成功,要不然就是死路一条”,这是张艺谋2007年谈及他正在紧张筹备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时说的。在开幕式取得非常成功后的今天,不知张导再看自己的“狠”话,是会一笑而过,还是又有“话说”?让我们就等着看“2008语录”吧。

  “过去在饭桌上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是酒逢千杯知己少”、“中国人喜欢用数字、美国人喜欢讲故事”、“少林寺CEO——和西方人交流,直接解释‘方丈’,不好翻译不好解释,用西方的词可能更便于解释、便于宣传、便于沟通”……这些“2007年经典语录”,或生动有趣、或戏谑夸张,甚至,或可在不经意间成为采编文稿的角度借鉴和标题灵感,我想读懂它的人脸上浮现的表情该是快意大笑、会心一笑,亦或是一次蹙眉一声叹息——只要摒弃一些似乎有点低俗的元素,从积极向上的心态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受,此书应该有助于我们去梳理时代的“原生态”。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对“语录”也难免有“职业化”的偏心,那么就让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的那句:“让媒体说话,天塌不下来”,作为我的书评“报眼”吧。

  ●湖州晚报总编辑 潘文泉

  每天必看的报纸: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

  每天必看的新闻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

  经常浏览的报纸杂志: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实践、新华文摘。

  读书时间习惯:以晚上、双休日和旅途为主,有时间就看。

  今年以来已经读过的书:

  《新闻的创意时代》 张建星 著

  《中国策划》 崔秀芝 著

  《季羡林》 卞毓方 著

  《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

  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本书是:《新闻的创意时代》

  我的书评: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新闻的创意时代》是一本札记式的书,书中收入的文章大多是天津日报总编张建星1999年3月到2004年初随手记下的评报。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作者92条新闻写作札记,下篇为作者25篇新闻创意时代的评报文章。今年我是重读这本书,这之前已读过两遍,每遍读来都有新的感悟和启发。我感觉,全书117篇评报,篇篇都有新的观点,且对办报人来说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如书中提出的“新闻流程新‘二八定律’”、“把大事做大”、“活动是新闻的延伸更是品牌的延伸”、在新闻这个行当“投入就是青春常驻”等等。尤其是关于新闻的创意策划更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本书作者认为,“新闻是跑出来的,也是想出来的。”怎么理解?就是干新闻,跑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想是策划,勤于奔跑,再勤于策划,高水平的新闻就会跃上版面。新闻已进入创意策划时代,谁创意新、策划得好,谁就能棋高一着,领先一步。为此,本书作者特推崇“新闻流程新‘二八定律’”,以往我们把80%的精力用于写稿、编辑、核对和最后的拼版上,只有20%的精力用于前期的准备、策划和判断上,而现在成功的新闻操作一般规律是把80%的力量用于前期策划,后期用力反而只要有个20%就差不多了。事实上,津报集团旗下几家报纸实施的“50年50稿”、“百名记者百年行”、“生活在天津的一百个理由”等等新闻策划都充分体现了这么一个重要观点。

  新闻策划如此重要,那么,创意和策划主要由谁来做?本书作者主张,“主管编委、部主任主要是干策划的”。这对我们的启发很大,总编、主管编委、部主任的工作绝不是简单地下班前在稿子、清样上签个字就了事,而是要在采编部门及记者汇报上来的大量材料中发现提炼有价值的新闻,并善于策划,然后指挥带领记者深入研究、深入采访,使新闻报道出彩。这几年,湖州晚报也有意识地引导主管编委、部主任逐步向策划人过渡,先后策划实施的“寻找湖州最美丽的村庄”、“南太湖千里行”、“市民采访团”、“湖州与奥运”等活动,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策划和行动是现代新闻人的基本素质,我们必须以极大的激情去实践全新的创意时代。这就是我读《新闻的创意时代》的最大感悟和由此产生的动力。

  ●台州晚报总编辑 胡舜文

  每天必读的报纸: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新京报、钱江晚报。

  每天必上的网站: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新闻网。

  经常浏览的报刊:南方周末,南风窗、瞭望东方周刊、新闻实践、财经等杂志。

  阅读时间:多在睡觉前、如厕时,所以床头、卫生间里总放着成堆的书。

  读书感受:我觉得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柴米油盐,不求专,但求杂。所以我所涉览的书很杂,但主要是文学、新闻学方面的。翻过就算读过,不深不专。今年以来,也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回想自己,此生爱好不多,如果说有,那就是书籍。从上大学起至今,最大的消费就是买书。家里两个书房,早已书籍满柜。只不过不专,很杂,以文学类居多。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是买了就粗粗翻过,然后入柜,期望留待日后慢慢消受。所以,要说上一本对我的思想、观念、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以至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还真说不上来。

  不过,有些书是会让你过目难忘的,因为当翻着书页,人的思绪会随着一页页白纸黑字跳动。去年,经朋友推荐,我读到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就属于这一类。爱它,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这本书会告诉你宇宙的本质;这本书会给你很多拍案叫绝的推理过程;这本书会给你显示各种哲学流派是如何的冲突和碰撞;这本书会给你展现最精彩的唇枪舌剑;这本书会告诉你原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居然有那么多奇闻轶事;这本书会告诉你很多关于认识论、方法论的知识和实例。读了这本书,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科学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让人震撼的美丽。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上一篇:公交车上听到男女商量开房!
  下一篇:老总在读什么书(续)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