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电视传媒研究专家张志君博士后认为
中国本土的电视界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现象
编者按:中国人素有“从众”的心理,加上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逐利行为,使得中国本土的电视业近些年来一直有一种一窝蜂上某一类节目的现象,著名电视传媒研究专家,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局特约舆情研究员张志君博士后把这种越演越烈的现象称为电视界的“通货膨胀”, 他认为中国相当一部分的电视传媒机构的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存在着“纵‘欲’过度”的现象,并大声亟呼要多管齐下,进行治理,避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日前,和讯网记者专门采访了他。以下是采访摘要:
和讯网:现在中国本土的传媒产业存在什么问题?
张志君:中国本土的电视界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现象,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很多专家都觉得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和讯网:能不能给我们详细的说一下?
张志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电视界的“通货”,我觉得它不是货币,但是是一种能够换来货币的资源。什么样的资源呢?无非就是内容产品。放眼本土电视业,能够换来票子、吸引眼球的是哪些节目呢?主要无非是这么几类:一类是影视剧,特别是电视剧;第二类是进口动画节目;第三类就是这几年一直比较火的综艺节目,特别是所谓的真人秀节目。
我说的这几类的电视节目,现在最走红的还是真人秀,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是一个巅峰,后来又有我型我秀、快乐男声、红楼梦选秀等等,这是目前电视界的“硬通货”。但是这个硬通货不能说不好,钱是一个好东西,但是钱太多就不值钱了。
和讯网:我有一种感受,记得第一届超女的时候,选出来的超女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陆陆续续的这种选秀节目多了之后,大家不知道看什么了。我只能看一个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太多了,我不知道怎么选择了,是不是有点膨胀呢?
张志君:电视媒体实际上有种错误的判断,都是希望我是最后在领奖台上拿第一的人。所以不管场里有多少的竞争者,都想拼命挤进来,这就造成了我所说的“通货膨胀”的现象。
其实这些真人秀节目成功的要素无非就是这么几点,第一是打破神秘感。所有比赛,一般不需要什么门槛,8岁的小孩和80岁的老者都可以参加,不设置门槛,这对以往是一个颠覆。
第二个就是以往的评委的点评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而现在的评委一般都是不中规中矩。那个现场越乱越好,这对以往是一个颠覆。
第三就是以往决定谁能成为比赛第一名,是现场的评委,现在主要是看不见的观众,这对以往是一个颠覆。
第四是如果是比赛唱歌的话唱得好不好不重要,主要是看你能不能秀,这也是对以往的一个颠覆。
这些颠覆有价值吗?从某种意义来说有价值。历史的进步往往都是以颠覆旧的,构建新的为标志。但是问题是,你不能老是破坏你所认为的旧东西,因为我们不可能说,我把这个世界全都摧毁了,我再建设一个新的世界。就像我们不能把这个地球炸了,再建一个新的地球一样,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新东西和旧传统的“解构”和“建构”,应该是交替进行的。现在这个电视界是什么呢?反正所有的以往的潜规则也好,显规则也好,全都认为是不对的,都要打破。就造成了对传统颠覆的恶性膨胀。
我经常说一个观点,大众传媒是一种文化机构,文化机构应该提供有文化的产品和服务。
和讯网:应该有一种正确的导向。
张志君:导向那是高要求,那就是顶线了。我这里说的是底线。底线就是是否“有文化”。“文化”我理解是什么呢?“文化”就是告诉你不能做什么,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这样的。我在很多场合都这样说。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人都得穿衣服,穿衣服的人和没穿衣服的人比,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现在到了这么一个趋势,9月6日早上总局又叫停了几个广播电台的五性节目节目。在我看来他们就是要把衣服都脱光了,我还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就是某个省会城市的电视台,前不久出了一个黄金档的节目,是所谓的“民生新闻”的内容。说的是什么呢?就是有夫妻两个,这个男的与别人有了一夜情,这个人比较变态,跟人发生了一夜情之后,把有一夜情的那个女士的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拍到手机里面,回家以后他老婆看见了,就问他,他说不出来,就把他告到法院了,问题可恶在那个省会城市的电视台,在黄金档连续报道了很多期。然后现场请一些观众分成两派,一派说这个手机里面的照片是他老婆的。一派说不是,然后把两个女人请到现场到两个不同的房间里面做验证,电视台做跟踪拍摄。这个节目这种做法让我想起一句话:毁灭电视台的人就是电视台自己。
和讯网:电视台这样做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张志君:现在网上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假如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一个治理某一不良现象的规定,马上就有一些网民在底下置疑,甚至乱骂。我觉得用北大一个老师的话说,网民分成几类。绝大部分的网民干的是什么事?两句话概括:一个就是虚张的正义,一个是不负责任的集体狂欢。网上毕竟和传统的媒体还是有差别的。但是最可其作为省会的电视台,居然播这种节目,放在美国也说不过去。
我今年刚去了趟美国,主要是考察美国的电视和教育。美国公开播出的节目非常的干净,当然他们也有限制级的节目,比如说“花花公子”,但是得交费,给你特殊的解码器你去看。去年北大中国记者节时,我有一个演讲。我说现在很多节目,不适合全家坐在那观看。真是不适合。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不适合坐在那里一起看,有时候确实是挺尴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再说一句难听的话,中国绝大部分的电视传媒机构的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四个字概括。就是“纵欲过度”,就是对金钱的追逐和名利的追求。以为做出某个节目,可以一夜成名,前一段的“纸箱馅包子”节目,实际上就是肇事者名利思想在作怪。
孟子说过食色都是人的天性,如果限制在一定合理范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却是纵欲过度。从这个意义来说,上级主管部门、广电总局和中宣部出台一些政策,我觉得相当一部分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和讯网:实际上就像咱们经常说的,就跟金融界“加息政策”一样,是为了有效调控。
张志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有几种办法,加息只是一种选择。我觉得总局确实做了很多事,但是做得还不够。不够体现在什么地方?很多政策都是结果管理,而非过程管理,更非源头管理。
和讯网:您是说应该有一些预警性的东西?
张志君:我6年以前就提到要设立“国家电视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应该改变观念,从结果管理变成过程管理、甚至是源头管理。
所谓“源头管理”就是要介入广播电视节目的引进和策划,现在说真人秀节目,咱们超女引进的是美国偶像,而美国又是从瑞典的国家电视公司那块抄来的,现在美国偶像已经从边缘向主流复归了。中东地区有种真人秀节目,是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给秀出来,比如说伊朗国家电视台,就有一档真人秀节目,无论是谁都有资格上台去朗诵现场创作的诗,谁朗诵的好、感人,就有机会获奖。我国这种节目也不是不能做,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百家讲坛。就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在中国不只一个于丹,有千千万万个于丹,为什么不办这种节目。这种教育意义绝对大于超级女声。现在有很多所谓的博士在挑于丹的毛病,我觉得非常无聊,他没有看到大方向、主流。于丹一个人,把中国老百姓对国学经典的热情激发起来,这就是莫大的功劳,从某种意义上我认为于丹之于传统文化犹如宋代的朱熹之于儒家传承,所谓的博士们竟然没有看到这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说你不能置疑,但很多人都是借着批名人来炒作自己,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你的动机。
我说真人秀节目不是不能做,不是把真人秀全都停掉,问题是怎么做?一定要有一个限制,“度”对中国人来说特别的重要。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是天怨人怒。
和讯网:有一个现象让我觉得很矛盾。大众传媒是一个消遣娱乐,并没有到一定的等级、或者是专业化的程度,老百姓就是一笑、一乐不用动脑子。因为这种状态,大家觉得这种传媒娱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看别人出丑,我看他很怪的样子,我很高兴,这是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张志君:怎么说呢?老百姓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沉默的大多数。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传媒和时尚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就是“追随时尚”。假如说许多人喜欢看花花公子,那么,中央电视台一套就不播新闻联播了,改播花花公子,这样行吗?!还有一种就是创造时尚、引导时尚。事实证明百家讲坛等优秀节目就是在创造时尚、引导时尚。如果传媒仅仅“追随时尚”,那说得难听点就把自己沦落成为一个拉皮条者。我觉得有些电视机构现在就是在拉皮条,所以我非常鄙视他们。
和讯网:他们是不是有一种危机感。他没有勇气去做百家讲坛那样的节目,他觉得只有“追随时尚”了才有人看、才有钱赚。
张志君:“追随时尚”者起码包括几类人,很复杂:
一类人属于短视的,就是喜欢“种草”,其实不光是电视界,整个中国目前都很浮躁。就是对未来有一种不确定性。都在“种草”,为什么呢?因为“种草”一年能见效,“种树”得好几年才能见效。
还有一些人也喜欢创新,但是水平有限,现在中国电视界的从业人员自身修炼不够。我前几天参加一个评奖,有一项是评和讯网的,现场有很多年轻和讯网,我不管他们高兴不高兴,我说一看你们那么年轻、漂亮,我既特别羡慕你们,又特别害怕你们播出来的东西,你是不是真正的了解。现在有很多人很浅表化,做出来的产品都是什么样的产品呢?实际上都是比他自己那个水平还要低的产品,自己已经是很低了。
第三个是什么呢?咱们国家确实在宏观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确实做得还有很多不够的地方。导致了很多人觉得,我是不想创新。因为创新是需要有成本的,有很大的投入。我没有投入我也可以有产出,我干吗还往里面投入呢?我不是很愚蠢吗?所以这也是一个原因。
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原因。我发现中国本土的电视界的从业人员,对国外的、尤其对发达国家的电视行业的了解非常之少。还有最新节目的样态和理念,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谁能获得较多国外的信息,谁就能在市场上占到先机。对国外的节目要消化、吸纳、整合、创新。举个例子,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你比小学5年级学生聪明吗?”咱们国家有很多台把这种节目样式拿回来,我个人认为做得比较好就是中央二套幸运52,李咏充当考官,考你小学一到五年级学过的知识,现场有一个团队,就是小学一到五年级的学生,非常有意思。有很多觉得自己有成就感的人,问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数学和语文的时候,就答不上。北京电视台也把这种节目样式揉进去了,但是北京电视台做得不行,这就说明创新也需要能力。信息不对称加上自身的能力比较差,这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就导致了现在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就造成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纵欲过度。
如果再不限制,将来可能会把更难看的真人秀摆到电视上去了。所以我不怕别人骂我,我觉得纵欲过度不好。
和讯网:2001年的时候,你就在研究世界电视传媒,那个时候你已经在着手中外传媒业对比研究。现在这个阶段,跟你当时研究的时候预见的发展趋势是一样的吗?
张志君:99年的时候,因为当时中国要入世,加入WTO,那时候中央电视台委托我做一个研究,就是中国的入世对中央电视台的影响。我当时有十几条判断,其中有一条就是我判断中国本土的电视界有可能“从重视收视率,滑向收视率主义”,现在看这个判断是不幸而言中了。
和讯网:不重视收视率怎么找到更好的评判标准?
张志君:应当从制度设计上找原因。其实很多国家,国家的电视台是不播出广告的。像英国的BBC,日本的NHK都不播广告。意大利的广播公司只有第三频道才允许播少量的广告。电视是高投入,不播广告怎么活啊?那就是收视听费,简单的说你买一台电视机,每年要给国家交多少钱,国家会把很大部分的钱给电视台。没有广告经营的压力,所以日本的NHK电视台,它的节目比咱们的节目干净多了。BBC也是一样,他有很多非常前卫的节目,有艺术理念。
第二个就是从技术层面上想办法,就是通过包括但不限于付费电视等在内的方式从技术上寻求解决之道。现有的情况下,怎么样不从重收视率滑向收视率主义?就是要倡导电视台加强对本台节目的宏观调控,倡导搞“两次分配”,第一次体现经济效率,第二次体现价值追求。第一次分配强调收视率,但是不是仅仅收视率高就多拿钱,台里起一个宏观调控作用,要进行第二次分配。就是把我倡导的节目,我要加大权重。我不倡导的我要减权重,这就把几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所以我觉得其实这个工作能做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看到,还有就是看到了不去做。这是最大的可悲之处。今天处理的是重庆,明天弄不好广东就被处理了,后天江西又被处理了。如果能意识到,要想改,这个问题是可以改的,不是癌症,完全是可以改的,问题是他现在不想改。
和讯网:刚才你也提到预警,怎么能够预警呢?
张志君:预警就是要建立一个大系统,下设一些子系统。国家应有一个宏观的预警系统,比如说国家广电总局现在有一个收看收听中心,现在起的就是谁播出节目他看一下,按照他的尺子量有没有问题,他那还不是预警。预警就是要前期介入,有点像咱们“非典”以后,公共卫生系统每天都要往上面报东西,一直汇总到国家那里,虽然不能说每天要报,你一个月报一次可以吧。不是报已经播出来的了,而是报告即将播出的节目,你上报给总局、或者是中宣部,那里帮你把一下关。这不是什么难事,电脑联网是非常简单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建立诚信体系、或者是保密体系。有些台可能担心,我报告即将播出的节目,透漏出去,人家在那个时段安排一个比我收视率高的节目,那我不亏了吗?所以要建立一个诚信体系,第三方机构,让他负责把关,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具体的事来做,不难做到的,问题也是没有人做。
和讯网:你刚才提到了,国外也有付费电视,现在每家都安机顶盒。据我个人来说,我们家一个频道我从头播到尾,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不知道看什么,那么这种情况,电视行业是一个什么趋势?你研究国外的电视节目,你对他们的传媒有更直接的了解,你预期在今后,或者是近两年,近5年、近10年,应该是一个什么发展的状态?
张志君:应该有几种模式。
和讯网:哪种模式更能得到认可?
张志君:实际上涉及到几种模式,包括古代、现在、未来。美国有一对夫妇学者专门研究传播发展历史,他们认为,人类最早的文化传播是精英传播,那是在大众传媒以前的时代,前大众传媒时代,那时候的文化传播,是识字的人才能进行传播。现在咱们是大众传播时代,但这个时代马上要结束了。技术已经把原来的电波媒体资源给无限放大了。原来一个台最多十几个频道,一般是一两个频道。大众传播时代很多国家对电波资源是控制的,包括美国。美国没有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也没有,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是管制纸媒体的。但是有一个专门的政府部门管电波,就是FCC,在很早的时候,人们都认为电波资源是一种珍稀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政府必须要进行管理。但是数字化时代以后,珍稀资源已经不珍稀了。这就面临你所说的问题。打个比方就是高速公路修了很多,我不知道走哪条,路上有没有好的车,所谓好的车就是适合这个路况好的车有没有?
所以,用北大中文系一位教授的话说,这个叫丰富的痛苦。以前是短缺的痛苦,现在这个时代,选择是一种学问了。现在有个人理财顾问、这个顾问、那个顾问的,我估计将来有个人传媒选择顾问,这能解决选择的问题。现在有150个频道,我对这150个频道进行一个了解,我看看这些频道是怎样的?然后给你提建议,如果你有时间看看第98频道,他播的纪录片有意思。
这些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什么?媒体现在已经从渠道为王转向为内容为王。谁拥有不是同质化内容,谁就能占有先机,如果节目都是一样的,人家有超女你也有超女,人家有焦点访谈,你有热点访谈,那就死了。所以差异化产品是决胜化的产品。
和讯网:那么渠道有没有通货膨胀呢?
张志君:渠道现在也有通货膨胀。尤其是新媒体,新媒体最大的问题就是暴露路径太多,可以说是每天都以上万个的增长速度增长,所以现在中国新媒体行业,我觉得现在缺的不是路径,现在愁的是,有这么频道,如何填好了?其实填满了容易,但如何填好了却不简单。怎么吸引大家的眼球,这是一个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现在的新媒体是路径膨胀、内容短缺,优质内容短缺,或者叫优质内容紧缩。就是给新媒体量身订做的那种内容现在很少。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有几百种,其实有一些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些人想用完全列举的方法,给新媒体下定义。就像通过一杯水去量大海能储存多少立方米的水,这不是科学的定义方法。
第二个还有一种新媒体的定义,就是用排除的方法,说什么广播不是新媒体、电视不是新媒体、报纸不是新媒体,这个也犯了同一个毛病,因为你是不可能把所有东西完全排除掉的。
还有一种就是个人的感性理解,有很多人自己属于什么行业,就认为自己这个行业就是新媒体。
起码有这么几种误区。我觉得理解新媒体,现在我看到的很多,恰恰都忽略到了一点,就是新媒体也好、旧媒体也好,它的核心还是媒体。那么什么是新媒体?谈到媒体就要谈到传播,人类的传播活动就是三种:
一类就是最早的就是人际传播。
还有一类是是大众传播。
还有一种就是介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组织传播。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实际上各有利弊,人际传播是有双向互动的,比如咱俩是有问有答,而且是即时性的。大众传播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它的传播只是单方面的。但是人际传播有缺点?一次只能跟一个人说。大众传媒没有这种情况,可以一个人对很多人说,但是大众传播有一个特点,不能双向互动、不能及时反馈。
那新媒体是什么呢?新媒体就是吸纳了人际传播的优点,和大众传播的优点,摒弃了人际传播的缺点和大众传播的缺点。可以即时性的传播,所以我理解的新媒体就是BY PEOPLE FOR PEOPLE,这样可以对所有的新媒体用一个抽象的东西来概括,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新媒体的定义。
和讯网: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张志君:怎么说呢,我觉得新技术是一个单程车票,没有回头路。换句话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个人到一个特别有名的医生哪里去,说你能不能给我找到一种长生不老的药,那个医生想了半天,我不能让你永远年轻,但是我可以延缓你的衰老。我们现在作为传统媒体的工作者,我觉得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就要想办法尽可能找到延长自己衰老的药方,然后大家一起来遵守游戏规则在竞技场上来运动。
和讯网:关于电视界“通货膨胀”问题,您还想再说点什么?
张志君:最后我想说,关于电视界“通货膨胀”问题,应该说,官方意识到了。但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或者说没有我看得这么严重。电视从1936年到现在,不到100年。广播1927年开始,已经接近100年了。189个国家开办了电视,189个国家和地区里面,中国的情况确实非常特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当一个不合时宜的人,说一些比较刺耳的话,这样可能于心稍安。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