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华为的冬天
·北国之春-任正非
·华为发布鸿蒙电脑,冷静分析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纪念普利策诞辰160周年
2007/4/30 0:17:18
 

  编者按: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普利策奖”的熟悉程度已远远超过了对于奖金的设立者普利策本人。这一奖项自1917年颁发至今,已成为美国当今文化界、新闻界最权威的大奖。

  然而,只要翻开美国新闻史,人们就会发现,约瑟夫·普利策的人生经历就是美国现代报业发展的历史。他的独特人生--由一个不名一文的外国移民一跃而成为拥有 2000 万美元(1911年币值)资产的美国报业大王,创造了一个足以令时人及后来者称赞的传奇。

  今天是约瑟夫·普利策诞辰160周年纪念日,为此传媒频道精心打造了本期策划,全面展现这位杰出报人传奇的一生。



普利策小传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
  1864年到美国参加林肯骑兵部队。一年后退伍,到圣路易城做杂工,自学法律。
  1867年取得律师资格,同年3月入美国籍。
  1868年任德文《西方邮报》记者。
  1869年12月当选密苏里州众议员。
  1876~1877年任《纽约太阳报》驻华盛顿记者。
  1878年购得《圣路易电讯报》,1880年将它与《晚邮报》合并为《邮报—电讯报》,成为获利最优厚的晚报。
  1883年买下纽约《世界报》。
  1884年当选国会议员,数月后即辞职,专心办报。
  1887年又出版《世界报晚刊》。

  他采用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他强调新闻的真实、 准确、 文字简洁通俗,重视社论。被认为是19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1890年辞去《世界报》主编职务。晚年双目失明。

  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遗嘱捐赠200万美元作为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2年开办)的基金,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

报业大亨的人生传奇

  初到美国的普利策,一文不名,两手空空,凭着他不懈的努力,陆续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报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它们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大报。在他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他曾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名扬世界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

投奔美国
  约瑟夫·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谷物商,母亲是奥地利日耳曼人。童年时代他在布达佩斯的贵族学校跟随私人教师学习德语和法语,并培养了对欧洲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兴趣。他十多岁时父亲逝世。母亲改嫁。生性冲动、渴求独立的普利策与继父感情不和,17岁时离家出走,下决心当兵。他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加入了美国联邦军在法国招募的兵团,于 1864 年秋随同一群欧洲移民乘船到了美国波士顿。

  美国看来并非乐土。普利策在林肯的骑兵团参加了内战, 1865 年内战结束,靠退伍抚恤金度日。为了寻求运气,他辗转来到圣路易斯。在这里他干着杂活,间或还得失业。但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英语和法律,博览群书。在图书馆的棋艺室里,他凭借高超的棋艺结识了圣路易斯最大的德文报纸《西方邮报》的两位负责人。1867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1868 年底他总算触摸到了此后他生命中的主题--新闻,成了《西方邮报》的一名记者。



初露锋芒
  一进入《西方邮报》,普利策的“战斗生涯”便开始了:他每天不知疲倦地从上午10点干到次日凌晨2点。他是个天生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将《邮报》立即变成了揭露社会弊病的战场。1878 年普利策同凯特·戴维斯结婚,并决心投身新闻事业。他买下濒临破产的《圣路易斯邮报》,很快使之起死回生,不久与《圣路易斯电讯报》合并为《圣路易斯快邮报》。《快邮报》一开始就进行各种“社会运动”,致力于“医治各种弊端”,他因此四处树敌,不得不经常带着手枪。

  为了同当地那些墨守成规的报纸争夺发行量,普利策采用大量的“煽情主义”新闻。《在四年里《快邮报》的发行量激增 10 倍,年均利润 45 万美元。这种成功为普利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购买《世界报》的资本,是他在将其新闻理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之前的厉兵秣马。



麓战 世界报
  1882 年底普利策将视线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纽约,买下《纽约世界报》,更名《世界报》。 《世界报》耗尽了普利策的心血。他的格言“工作,工作,再工作!思考,思考,再思考!”就是他的写照。《世界报》倡导了一连串的改革运动,如反对美国纽约中央公司、美军石油公司、贝尔电话公司的专利。它发动有声有色的募捐活动,使法国赠送的“自由女神”雕像成功地于1884年在美国“安家”。它的高质量的社论版犹如一面旗帜,对公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报》与其后创的《晚报》及《星期日世界报》一起为普利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到 1893 年,报社资产已达 1000 万美元。普利策的政治热情也得到了报偿:《世界报》曾帮助选出过克利夫兰总统、纽约州长、纽约市长。他曾经说:"我是一个外国人,但总有一天我要选举一位自己的总统。"他的影响力确乎够了。他业已跨身美国上层社会,他在纽约的豪宅拥有仆役 17 人之多,还在巴尔港、乔治岛和法属里维埃拉拥有多处豪华别墅。



普利策大楼
  为了显示令人自豪的业绩,普利策决定建一座摩天大楼。1888 年他买下了纽约市最大的一片地皮。其中包括派克大街上的法国饭店旧址, 1865 年他曾到这家饭店给人擦皮鞋而被赶走。1890 年底大楼正式竣工。这是当时纽约最高的建筑,高达309英尺,20层,庄重气派。大楼圆顶房内有一间专供普利策用的巨大的半圆形办公室。大批社会名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将落成典礼会场挤得水泄不通。普利策一生中仅有三次到过大楼。最后一次是 1908 年一个星期天,那时他已双目失明。





普利策最后的日子
  1890年,双眼失明的约瑟夫.普利策宣布退休,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纽约世界报》。普利策在精神和智力方面是一个巨人,然而命运赐予他的躯体和神经则远远达不到这样高的标准。由于过度投入工作,也由于他易怒的个性,他的身体和神经遭到了极大损害,同时患有气喘、肺病、胃病、糖尿病、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等症,对于噪音尤其不能忍受。

  他在生命的最后 20 年里过着一种最为奇特的生活:大部分时间在私人游艇专舱、欧洲一些最安静的疗养地或者缅因州巴尔港的别墅专门建造的花岗石"静塔"中的隔音室度过,几乎完全与家人、朋友隔绝了。不过虽身处江湖之远,可他仍继续指挥《世界报》的“庙堂”,源源不断地向它发去各种指示。

  普利策是矛盾的:一边拼命寻求奢华的休息设施,渴望安静;一边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工作。

  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遗嘱捐赠200万美元作为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2年开办)的基金,并赠款设立普利策奖。 今天,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已经成为美国新闻从业人员向往的学府。美国一此著名大学也都相继设立了新闻学院。普利策奖金从1917年起每年授予各类报刊作品以及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等等,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

流传至今的理想

  19世纪末至20世纪,作为美国报界最有社会责任理念、最受人尊敬的报人——普利策是当之无愧的。他一生都在为提倡和实现社会改革而疾呼、奔走、奋斗。他的远大的新闻理想是:报纸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他认为新闻是文明社会中崛起的一股最强大的力量,他珍视报纸的独立性,因而十分重视发行量,因为,“如果一家报纸真是为公众服务,它的发行量一定很大。第一,因为它的新闻和评论必须吸引广大民众;第二,因为发行量意味着广告,广告意味着金钱,金钱意味着独立”。

  在普利策生活的年代,新闻记者不受重视,他希望记者能够与受人尊敬的医生、律师比肩而立。普利策不仅看到了新闻对于社会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它自身应该进一步发展。

  普利策认为应当建立新闻学院,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闻工作者。他写道:“只有最崇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

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七、八十年代历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评选制度

  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 哥伦比亚大学 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名会员蠄定,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正式颁发

  评奖项目

   普利策奖由最初的“为公众服务优异”一项新闻奖发展至现在的十四项新闻界奖和七项创作界奖。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 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报(或日报)中发表的。创作界获得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例外是历史奖,只要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都可获奖,不必是美国人。

  新闻界奖

  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
  普利策普通新闻报道奖
  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
  普利策释义性新闻奖
  普利策专业性新闻奖
  普利策社论写作奖
  普利策漫画创作奖(1922年开始)
  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1942年开始, 968年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普利策特写摄影奖(1942年开始,1968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普利策评论奖
  普利策批评奖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

  创作界奖

  普利策传记奖 - 1999年:《时时刻刻》—— 麦可·康宁汉
  普利策戏剧奖
  普利策历史奖
  普利策小说奖
  普利策诗歌奖 (1922年开始)
  普利策非小说类作品奖 (1962年开始)
  普利策音乐奖 (1943年开始)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上一篇:“探秘”半岛电视台
  下一篇:互联网周刊:电视行业的广告变革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