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华为的冬天
·北国之春-任正非
·华为发布鸿蒙电脑,冷静分析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及应对策略
2007/4/4 23:26:22
 

  压力是个体基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压力,是指他们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及与其生存状况相关的事件或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相应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当新闻工作者觉得外界对自己的需求超过自身能力或难以满足时,压力就会产生。由此可知,构成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的要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生压力的外界环境和事件,二是个体对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即新闻工作者个体与职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过大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在所有的职业中,新闻工作属“高压力”职业,西方心理学家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级数越大越紧张),其中新闻工作者与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并列第三,为7.5级。(1)

  (一)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过大的表现

  持续的紧张焦虑。它是对压力的无效应付而导致的消极影响。虽然紧张焦虑是一种应激的本能,可以调动人的身心综合能力,以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人如果长期处于此状态,就会身心受损。人在紧张状态下自我评价较低、挫折感增强、工作效率下降,而且脾气暴躁,容易发怒,感受不到个体价值所在。(2)

  职业倦怠的产生。它是由于个体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去完成强度过高的工作任务时所导致的一种精疲力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有三个核心特征:(1)情绪衰竭状态,即感到精力耗尽,工作热情逐渐丧失;(2)去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冷酷、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3)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性降低。(3)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是他们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他们不能顺利应对工作时的一种极端反映。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过大的负面影响

  对从业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工作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头痛、疲劳、溃疡、胃功能紊乱、神经失调、心律加快等症状。(4)新闻记者杂志社与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联手对上海市在职新闻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的全面调查显示,不规律的生活、超负荷的压力以及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使上海新闻工作者的健康状况大打折扣,上海新闻界在职人员死亡者的平均年龄仅为45.7岁,(5)这反映出新闻工作者的健康状况非常令人堪忧。

  对新闻事业的危害。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压力过大,不能很好地调节,不仅会影响自己,也必然会对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会误导受众。另外,压力越大,新闻工作者越容易对工作产生懈怠情绪,从而导致工作兴趣衰退、新闻敏感度降低,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的来源分析

  在我国,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造成他们职业压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在的客观刺激与内部个性行为的相互作用,与媒体组织管理、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有很大关系。

  (一)来自媒体的压力

  工作强度大。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任务重。为了确保新闻价值的最大体现,新闻工作者往往超负荷工作。据一项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68.15%的人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60.15%的人没有享用过公休假,59.15%的人从没参加过单位组织的医疗休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采访、写稿、组版势必对新闻工作者的身体、精力和心理极限提出严峻挑战。

  风险系数高。新闻工作与其他一些脑力劳动相比,有更大的冒险性。据国际记者联合会统计:近年来,死于调查性采访的记者人数在逐年上升,遭受骚扰、殴打、拘留的记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较强的风险性必然带来心理的高度紧张。

  管理与评价机制不尽合理。目前新闻媒体大都采用末位淘汰制和业绩考核制,而媒体招聘的人员一般素质都较高,不相上下,只要有所懈怠,就有可能被淘汰。新闻机构在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与业务素质的同时,忽视了对其心理素质的优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初衷是鼓励上进,激励发展,而现实中多数新闻工作者感受到的是压力而不是动力。

  职称评定竞争激烈。随着新闻工作者队伍的庞大,需要晋升职称的人越来越多,僧多粥少,加之职称的评定影响工资的提升、住房的改善等切身利益,使竞争越来越激烈。职称问题成为新闻工作者竞争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个人发展空间的局限。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速,新闻工作者往往会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知识逐渐老化,思维趋于惯性,经验主义越来越严重,而媒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却把更多目光盯在市场、广告、受众方面,无暇顾及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忽略了新闻工作者的个人发展。

  (二)来自社会的压力

  新闻产品商品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在计划经济时代,新闻工作者只注重新闻的社会效益,只管写稿,不问市场,养成了高依赖、低风险承受的心理特点。市场经济建立后,媒体被推向市场,残酷的竞争现实,使新闻产品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新闻工作者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要顾及经济效益,心理压力相对加重。

  新闻工作者角色的超载。由于职业的需要,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还必须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问题解决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咨询者、学习者等等。在工作中同时扮演多个富有挑战性的角色,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多种不同的工作,就会发生角色超载,它是与工作压力紧密相连的一个因素。

  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高期望。在买方市场成为主导市场的形势下,受众的需求日趋苛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给自己上紧弦,对工作120%的投入,才能够保证质量。这种来自受众的期望、要求、批评和建议等综合性压力,只会不断加大而不会减弱。

  (三)个体因素

  自我期望过高。许多人遇到困难或者看到社会阴暗面时,喜欢向媒体反映。新闻工作者又普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追求完美的倾向,当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无力解决时,内心必然产生困惑和沮丧,造成很大的压力。

  自身知识的局限。新闻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应具备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之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深厚的业务知识和人文关怀知识,以原有的知识结构、储备和思维模式在飞速发展的新闻业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自身人格的不健全。个人性格特征影响个体对压力的知觉与反应。性格内向者富于内省,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且有些悲观,遇到压力时往往不善于向他人倾诉,久而久之容易导致烦躁不安、情绪不稳。此外,孤立隔绝也会导致感情脆弱,耗费职业资源。对于同样的职业压力情境,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新闻工作者往往能更好地面对和调节;情感脆弱且自我期望过高的,就会苦闷、抑郁而不能自拔。

  综上所述,新闻工作者压力的来源是多元化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媒体管理上的问题,更与社会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压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多角度加以考虑。



  三、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媒体的管理功能

  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管理方式。国内外研究表明,领导的管理方式对降低员工职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高要求、低关怀的领导方式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离职率和抱怨程度也会很高;而高关怀、高要求的领导方式则具有双重激励作用,既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减少职业压力的产生。(6)

  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为了新闻事业而存在的客体,更应是被关怀和理解的主体。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应避免鼓励和宣传那种只顾工作,不顾家庭和子女,病得直不起腰还要去写稿的所谓“模范记者”的形象。管理者应积极创造条件了解并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不是过分强调奉献精神。

  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长期以来,媒体人事部门关注的多是事务性的人事管理,很少关心员工的培训发展和职业生涯。实际上,培训是媒体培养高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职业压力的重要方法。目前,有些媒体重视岗位成才,评选“首席记者”、“

  资深记者”,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做法值得提倡。

  (二)建立合理的期望

  新闻工作者应明白新闻事业的限制性,面对各种压力,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把情感从所接触的新闻事件中拔出来,认清自己的角色,媒体毕竟不是国家职能机关,有些事情媒体是解决不了的,要以平常心对待。

  (三)构建稳固的支持系统

  领导的支持是新闻工作者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支持他们的工作以及对其劳动的认可和肯定的评价等。另外,营造积极的媒体支持氛围,也能够降低新闻工作者的压力,他们能从同事那里得到情感支持、有用的建议、信息,一起分享忧虑。此外,媒体还可多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为员工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焦虑、郁闷、疑惑等消极情绪得以及时化解,也可效仿一些企业专门建立“

  情感发泄室”,提供发泄渠道。

  (四)培养和谐健全的人格

  马斯洛的研究发现,世界上真正完善的人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存在着人格的某些弱点,都有完善人格、挖掘潜能的任务。个体有可能通过不断努力,克服人格弱点,达到理性、情感和人类本能协调成一个整体的人格境界。(7)拥有此人格境界的人很少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他们在心理上是自主的,所以对心理压力有免疫力。同时,他们可以将疾病、挫折、冲突等体验化弊为利,转化成积极的体验。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完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除耐心、细心外,还要有信心,信赖自己的肌体和心理能力。

  (五)掌握必要的调节策略

  我们还可以尝试下面的调节方式:

  1、兴奋点转移。当导致压力形成的外界因素的兴奋凝聚不能消失的时候,往往使人对压力更敏感,注意力更集中,从而加重压力对人的冲击,形成恶性循环。一个针锋相对的办法是将注意力转至与压力无关的事物上。在心理学上,称转移为

  “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满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动”,(8)这个过程,在客观上可对一时难以化解的压力产生对抗作用。

  2、加强时间管理。很多新闻工作者感到压力大的原因在于时间紧张,这与工作量有关,也与时间管理有关。一方面很多人被不重要的事情占用了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对事件的拖延,使本来可以有充足时间完成的事情,最后变成了有极大的工作压力。所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有效地减轻压力和焦虑。

  3、科学用脑。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特别要注意用脑卫生。既要用脑适度,也要避免过分单调。用脑过度,不仅使效率下降,还会损害大脑细胞及其机能,导致头疼、健忘、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单调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则会使大脑细胞由兴奋转入抑制,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

  4、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紧急、不如意的情况,使肌体处于紧张状态。长期的紧张状态会扰乱肌体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是紧张状态是否引起疾病还与肌体对紧张性刺激的应对能力有关。体育锻炼对缓解应激状态,提高肌体应激能力有一定帮助,有助于降低紧张引起的生理生化反应。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

  5、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关键在于如何调节,不让它随意泛滥和持续时间过长。缓解负面情绪有以下方法:一是尽量表现出开心的样子,这样行为会影响情绪,人会真的快乐起来;二是经常保持微笑,笑的时候人通常都会深呼吸,内脏可以得到按摩,使人感到舒服和愉快。不良情绪产生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散步、听音乐等方法来消除,经常运用,就会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6、享受家庭和独处时光。家庭虽不是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的直接来源,但起着催化作用。好的家庭是每个人努力工作的坚强后盾,但不少新闻工作者一回到家便把工作中的愤懑和烦躁宣泄出来。每个人对家庭的需要都是不可替代的,新闻工作者应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与自己的现实生活“隔离”开。
  此外,在工作之余,花一点时间反省、沉思、发呆,甚至做白日梦,也都可以起到放松自己的作用。

  还有一些减轻压力的策略也是非常有效的,如向专家请教,读减轻压力方面的书籍等,但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新闻工作者却极少运用。可见,职业压力之大虽然已成共识,但主动去解决的新闻工作者还为数不多。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使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更具现实性和操作性,使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中,自在地享受丰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吴妍:《浅议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2)游伯龙著:《你被压力压扁了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4期

  (4)石林:《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0期

  (5)鲁泽:《请关注记者的健康》,《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8期

  (6)陆昌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3期

  (7)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

  (8)Robert D. Nye.:《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石林,袁绅/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作者:石研   

 

  上一篇: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的平台发展战略
  下一篇:新闻总署:公务员不得兼任报社记者站站长和记者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