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华为的冬天
·北国之春-任正非
试论网络对电视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006/4/30 10:26:54
 

内容摘要:在网络时代,借助网络的力量促进电视文化的发展是智者的策略。一方面,这有助于丰富电视文化产品的形式、打造电视文化品牌、引导受众;另一方面,能加强普通受众的交流,构建深入研究电视文化的专业性开放式学术平台。尤其是后者,对电视文化有着伟大的批判力量和构建之功。

关键词:网络;电视文化;促进;批判

电视媒介现象要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单单依靠电视内容的生产者还是不够的,电视文化的存在首先是关于电视媒介种种话题的讨论氛围的存在,它既可以是面对面的探讨,也可以是以某种媒介为平台的思想交流。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以后者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现实交际范围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时空的限制。当然,以电视媒介本身为载体,对电视文化进行讨论、批判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现实中也有一定的体现。但电视媒介毕竟是一种主要作用于受众视听感观、偏重于感性思维的缺乏互动性的电子媒介,而且当新闻性、娱乐性日益成为电视媒介的主要发展方向时,以电视媒介本身为载体对电视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理性的建构和批判就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借助其他媒介,尤其是具有超强互动性的媒介——网络进行电视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方面,各大电视台的自办网站表现尤其突出。1995年,CNN就已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网站(CCTV.com)也于1996年12月建立并试运行。随后,国内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其中比较有名的如湖南卫视网站、四川卫视的神韵在线等。这些网站以本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为内容基础,借鉴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的格局在网上建立起相应的板块,还适应网络媒体的特点建立了其他与电视文化相关的板块,如央视网站的《电视批判》板块。现在看来,网站与电视媒体的联姻是成功的,一方面它不断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激发他们讨论的欲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不同话题、不同观点进行公开辨析的平台。这些内容既属于公众话题范畴(观众看电视的目的之一不就是从中寻找公众话题、社交话题吗?),具有一定的大众性,又属于具有一定专业深度的学术话题,带有明显的精英性。可以说,这本身就体现了同一文化现象的多层面性,有助于电视文化的多元并存和对话交流。

具体说来,网络对电视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网络为平台,大力推介电视文化产品、电视人,在全面打造电视文化品牌的同时强化对受众的引导作用

在一般网站,对电视文化产品和电视人的推介主要体现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比如,央视一套、二套节目的改版、《东方时空》的数次改版、西部频道的组建与撤销、某栏目(如新闻会客厅)主持人的变动、湖南卫视推出由杨澜主持的都市女性谈话节目《天下女人》等。虽然各大网站主要立足于新闻的角度,但它们不可避免地要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评述,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初步预测,这就涉及到策划理念、品牌包装、受众心理、收视效果等诸种电视文化话题。尽管这些网站更多地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关注电视文化的动态消息,缺乏足够的学术视野和理论深度,但它却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及时引起受众和研究者的注意,并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有利于研究者从现象入手,及时把握电视文化的脉搏。

当然,对电视文化产品和电视人的推介主要集中在电视台的自办网站。如2005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谈话节目《天下女人》时就在其网站上专门开辟板块,对该栏目进行了全面的同步推介,内容包括受众定位、近期话题、近期嘉宾、主持人杨澜对该栏目的想法等。央视网站的推介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周到。板块设置既对应所有的电视频道,又对应不同的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一些精品栏目可以直接在首页上点击进入。也就是说,网站不但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点阵,还对具有品牌效应的“点”作了强调性的处理。每个栏目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下设相应板块,如《艺术人生》就下设“名人档案”、“编创随感”、“关于我们”、“视频典藏”等板块,让网民对栏目的台前幕后有全面的了解,在受众面前树立起近距离的立体的鲜活的形象。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前后浏览这些内容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该栏目的印象,增强对它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在这个过程当中,栏目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就会逐渐得到提升。央视网站还专设“央视人物”、“主持人”板块,对本台的优秀电视人集中进行推介,还经常举行网上互动活动,让他们与网民直接交流。对人的宣传归根到底是对栏目的宣传、对电视台的宣传。在网上,我们还可以视频欣赏新出炉的电视片的片花。通过网络,电视媒介改变了以前以电视节目成品示人的单一形象,展现出创作的全貌,让受众觉得更真实、更亲近。同时,对节目和电视人的集中推介不断强化他们在受众心中的品牌效应,塑造出知名大台的整体形象。

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高收视率不仅要靠电视节目的自身质量,还有赖于通过其他媒介对受众进行有效的引导。各电视台网站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央视网站除了登载节目时间表和内容简介,还设立“今日看点”、“明日看点”等板块,对精彩节目进行重点推介。常规性的栏目板块里,也有对近期节目的提前预告。可以说,这是与受众的“心灵预约”,不但有利于确保稳固的收视率,也有利于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媒介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网络成为电视文化产品的必要组成部分

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发现,很多人既是热心的电视受众又是铁秆网民,在网民日益普遍、网络技术日渐进步的情况下把网络纳入节目制作的环节中去已经具备现实的可能性。它不仅能把一部分被网络分流走的受众重新拉回来,巩固节目的受众基础,还能让网络的互动优势为己所用,增强电视节目的情趣和活力,赋予它网络时代的独特魅力。央视著名节目品牌《开心辞典》、《幸运52》等栏目实行网上报名,并通过网上答题完成初选,既扩大了受众的参与面,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又大大减轻了节目制作方的工作负担。《开心辞典》还在节目直播时实行网上同步答题,为有实力却又无缘参赛的受众提供展示的机会,这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大大拓展了演播室的现实空间。这些网上答题者虽不在现场,却为受众评价现场参赛者的实力提供了有效的参照,他们与现场参赛者既是竞争者关系,也是盟友关系。这样一来,不仅节目的看点大大增加,全民的媒介素质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又如《艺术人生》,常常在央视网站登出“紧急寻人启示”,寻找近期嘉宾的故友亲朋或热心观众。《百家讲坛》在网上为《明十七帝疑案》征集问题,由专家答疑。当网络运作成为电视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时,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还有节目制作理念、节目风格等一系列的变化,这必将在总体上对电视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网络成为普通电视受众发表意见、相互讨论的平台

电视媒介主要是一个播放平台,它在处理收视反馈意见、组织电视话题讨论等方面做得很不够。《电视你我他》稍微沾点边,因为它关注的主要是导演、演员及拍摄过程,而不是受众的意见反馈,至于结合社会体验对电视作品中的人物、主题进行剖析更不是它的重点。在这一点上,网络却充分体现出它的论坛性质,成为电视受众发表意见、相互讨论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电视台网站上,围绕电视作品的讨论始终非常热烈。其实,这些话题既有意思又有意义,虽然在有些人看来它还属于泛泛的观后感,缺乏媒介理论支撑,顶多算是文学解读,但是,它已经触及到电视文化的边缘,涉及受众心理、社会文化氛围与电视文化产品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比如,当电视剧《任长霞》热播、《民工》即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之时,央视网站的“视说心语”就出现了这样的帖子:《<任长霞>印象》、《期待电视剧<民工>》,反映出普通受众的心声。当韩剧《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处在收视热潮之时,央视网站上关于片中主人公金珠、银珠、雅俐瑛的争论也相当热烈。

不可否认,这些论说往往只是一些对一般电视文化现象的杂感,相当琐碎,而且常停留在电视作品本身,缺乏对电视文化的宏观的深入的思考。但是,它为电视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必要的反馈意见,为电视文化的研究者指示了电视文化的走向,为电视文化的繁盛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氛围。其实,我们对任何电视文化话题的思考不都是从现象开始的吗?

四、网络构建了深入研讨电视文化的专业性开放式学术平台

相对于研究电视文化的专业性学术杂志,网络为所有电视文化的爱好者搭建起更大、更民主的学术平台。前者一般是电视人、相关学者、研究者的固定阅读对象,离“圈外”的电视文化爱好者有相当大的距离,而后者却广泛吸引了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专业兴趣的所有网民,包括业界精英、专家学者、相关专业研究生和电视文化建设的热心人。这样的网上学术平台以央视网络的《电视批判》为代表。它于2002年7月2日开版,以“理性的思考、建设性的批判”为旗帜,致力于从理性、文化、思想等角度,对现代最强势的传播媒体进行冷静、客观、公正、全面、多视角的透视和分析,发现当前电视文化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中国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在这个网上空间,人们进入了对电视文化内在品格的深入探讨,发言者更具有批判意识和争鸣意识,思考也更加理性、透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体现了不同媒介之间相互监督、质询的精神。

1.网络营造了电视文化批判的立体生态

尽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术性,但网络的媒介特点使这个电视文化论坛之门向所有人打开,对网民来说,只有愿不愿进的问题,没有能不能进的问题。在这个“开门讨论会”上,进入者都可以就设定的话题展开发言、提出问题或质询。《电视批判》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把这个网络板块建设成 “精英话语与大众意见的对话空间”,体现网络这种“新媒体的文化力量”。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它的初衷就是以网络为阵地,吸引所有关注电视文化发展的人,通过对话和交锋推进电视文化的全面进步,同时,对“网络是娱乐媒体”的偏见进行有力的反驳,展示网络饱满的文化激情和严肃的文化精神。当《电视批判》开版三年之时,贾磊磊对它作出这样的评价:“第一,从一个学术讲台,变成了一个学术论坛,把过去仅仅发表学者个人的意见,整合为一种群体性的学术论坛,起到了推进电视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从传播学术思想变成与校园、学术机构及其相关的出版机构进行相互沟通、学术互动的一个平台,把单向的学术思想传播变成了一种相互的交流和促进。第三,从过去收集某些学术的思想和观点到现在开始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学术思想进行整合,进而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表现出《电视批判》高端的学术品格。”①

“在辩难中发现真理”这条铁律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适用。而“电视文化”这个宏大的研究课题又在社科领域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它既包含着深刻的学术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因此,其研究者和思考者当然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同时,对电视文化产品的广泛接触和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必备的。而后者正是电视文化爱好者进入网上电视文化论坛的现实基础。在网上,他们常会提出一些看似肤浅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电视文化中的某些基本命题。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是最难回答的。“疑义相与析”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通过不断的跟帖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会变得越来越明晰,至少通向答案的途径会逐渐显现出来。其实,我们认真考究网上的电视文化批判文字就会发现,其讨论的深度并不亚于专业杂志,在论题的广度上,甚至超过了专业杂志。它不但有着对电视文化诸种现象的全面总结,还有着对优秀电视文化本质的深深追问。因此,张颐武在谈到《电视批判》时才会感慨地说:“网友的作用其实更为鲜明,网友们提供的真知灼见既给专家提供深刻的启悟,也为电视的文化发展展示了普通人的智慧和悟性,专家们的思考固然是多年研究的结果,但网友即兴的发言,也是中国电视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意见。”②

如果关于电视文化的讨论只是集中在有限的学术圈子内,难免走进脱离现实的象牙塔,而搭建在网络上的学术平台不但为所有电视文化的爱好者打开了大门,而且有着朴实而感性的召唤力量。不论观点是否一致,只要能引发热烈的依附,营造活跃的讨论氛围就已经成功了。因为它建立起了一个电视文化批判的立体生态。在这里,参与者众多且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人们的见解有高下之分,身份却无贵贱之别,学术空气非常民主。因此,它成为电视文化研究者常规性的网上讨论室和取用方便的资料库,同时,它也源源不断地为电视媒介从业人员提供建设性意见。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是电视文化建设最可宝贵的财富。

2.网络对电视文化的建设性批判

批判是最有战斗性的建设力量,“所谓批判就是研究反思评论,评点的意思,电视批判就是既对电视本身进行批评同时也对这种批评进行判断,批判批判就是且批且判,也就是说不仅批评电视也批评电视的批评,这样才是完整的、立体的、象样的电视批判。电视是强势传媒,但缺乏强势的研究批评评论,就等于没有人来维护电视这架快车,这是很危险的”。③只有大家共同参与、积极维护,电视文化的健康才有保障,网上电视文化批判就是一个优秀的保健医生。网络不但使电视文化批判更具现代性、民主性,同时也更具建设性。因为它不是务虚空谈,而是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以网络为平台的对电视文化的建设性批判不仅有着存在的合理性,还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张颐武曾经指出,电视批判包括三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反思的批判,就是对以往电视所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电视文化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和优点进行深入的揭示,对电视人和电视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描述;第二个方向,追问式的批判,对电视所具有的理论的价值进行追问,对于电视的学理的探讨进行追问,这个方面首先是说电视的价值是什么,其次是说电视的形态表征如何展开,这些方面的学理探讨都是批判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方向,展望式批判,对电视的未来,对于中国电视文化的未来,进行展望,对未来的发展小到一个节目,一个栏目,大到整个电视文化,电视产业的走向,都进行充分的展望。这三个方面,反思,追问和展望都是我们电视批判展示的独特的空间。”④在网上电视文化批判中,这三个方向的探讨都相当深入。

(1)反思式批判

正因为电视是强势媒体,所以几乎每个参与网上讨论的人都对电视文化现象有广泛深入的接触,并在平时不断积累起对这些现象的感性和理性思考。反思式批判正是这些现象和思考直接触发的结果,它是对电视文化诸种现状的冷静剖析和细致总结,其中既有充分的肯定,也有尖锐的否定,还有严肃的置疑。真正的电视人能够勇敢而坦然地面对网民的所有批判,因为,不论网民发出怎样的声音,它都将有助于电视人的自省和电视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带着这种谦虚自省的精神,央视网络从2004年开始每周四下午邀请央视一个电视栏目的主创人员做客CCTV.com,和网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电视节目运营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来解决电视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网上严谨的剖析与反思,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也对电视栏目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熟悉的电视文化现象中往往包含着最普遍、最深刻的媒介原理和文化内涵,借助网络这个互动平台,人们对这些电视文化现象展开了条分缕析的讨论和严肃的反思。在央视网络的《电视批判》中,人们对当前电视文化的种种问题进行全面扫描。比如电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电视人的素质问题等,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关于春节联欢晚会的反思性批判。对这个问题,人人都有发言权,因此,网上的争论十分激烈。现在,人们不再对春晚一味地肯定、追捧,辩证而冷静的反思成为讨论的主流。人们总结春晚的进步和积弊,考察制作方的策划理念和社会反馈,还对其有无继续举办的必要等问题进行激辩。不辩不明,不破不立,反思式批判正是在对既有问题的剖析中实现对电视文化的创新性建设。

(2)追问式批判

电视文化理论包孕丰富,电视文化产品形态多样,在电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品格和终极价值始终是电视人和学术界最关注的问题,也是电视文化产品必须回答的问题。它涉及电视文化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同时也与具体的电视文化形式紧密相联。对这些问题的深深追问体现了人们对电视文化本质的深入探求和力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现实电视文化建设全局的科学精神。网络以开放的姿态为所有的电视文化思考者提供了一个不断追问的空间,央视网络的《电视批判》就是其中最具人气的网络空间。追问中我们老是绕不开那些基础的命题:电视文化与娱乐的关系、电视文化的民族化、文化与电视文化、中外电视文化比较、电视与文学的关系、视觉文化在电视文化中的层次和地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文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传播观念……因为电视是典型的大众媒体,所以这些命题尽管宏大却并不抽象。人们执著的追问对电视文化的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是对这些基本命题的认识决定了电视人在面对具体节目形态时的策划理念和操作态度。在《电视批判》中,人们还就具体节目形态的评价标准和人们对这类节目的内在要求发出了不断的追问。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日文化与节日电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谈话类节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引进类节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主旋律电视剧、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纪录片……在电视文化转型时期这些追问尤有意义。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电视文化中出现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并存的局面,电视文化的走向和具体节目的处理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同时,“电视是一个最富创意的现代领域,它与我们当代的创意文化、创意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⑤因此,借助网络这个开放空间对电视文化的基础命题和各类节目的发展方向进行公开的追问有着迫切的现实必要性。在网上,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追问显示出严肃的批判精神,它让一度流于迎合拍马的电视批评回到它客观科学的本位,坚守了批判和建构的姿态。

(3)展望式批判

每个受众心中都有对电视文化理想图景的勾勒,在网络电视文化批判的平台搭建起以后,这种日常的公众话题有了新的交流的空间。对电视文化美好的展望总是与对现状的不满和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受众的需求就是社会心理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它有着现实的合理性,也常与学理相暗合,它是电视文化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因此,归根到底这种展望是电视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是网民对电视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从网络电视文化批判的实际来看,这三种批判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体现出一种层进的关系。在现状中发现问题、总结成败得失;追问其中隐含的电视文化本质、探寻其终极价值;结合电视文化的本质要求和现实可能性对其发展作审慎的预期。只有把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网络电视文化批判才真正具有建设性。这种批判既非传统的就文化谈文化,也非秀才的纸上谈兵,而是既坚守人文精神内核又结合传媒政策、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等多种现实因素的建设性批判。因此,这种批判尤为可贵。可见,依托网络展开对电视文化的深度讨论不仅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必要。

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考察电视和网络的关系,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对于报刊、电影和广播,网络与电视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激烈的竞争和网上严格的监督批判,电视文化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广大受众的媒介素质也大大提高,这有利于从源头上提升电视文化的层次。

注释:

① http://bbs.cctv.com.cn/board1.jsp?bid=1720,2005-7-8 19:17

②张颐武语,http://bbs.cctv.com.cn/board1.jsp?bid=1720,2005-7-8 19:22

③周月亮语,http://bbs.cctv.com.cn/board1.jsp?bid=1720,2002-7-2

④张颐武语,http://bbs.cctv.com.cn/board1.jsp?bid=1720,2005-7-8 19:22

⑤金元浦语,http://bbs.cctv.com.cn/board1.jsp?bid=1720,2005-07-02 21:11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与传媒专业2004级博士研究生

Email:tanling76@sohu.com

(本文已发表于《电视研究》2006年第3期)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作者:谭玲   

 

  上一篇:学子论文:从中西医院广告管理制度看媒体自律
  下一篇:浅论网上音乐交换的三个问题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