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管理专家李艾米去拜访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裁查理*施瓦伯先生。李艾米表示,让他与公司每位经理谈15分钟,他即可改善公司的效率,增加公司的销售额。施瓦伯问:“这要花多少钱?”
李艾米说:“你不用马上给我钱,等你变为有效果时,给我开张支票就可以了。”施瓦伯同意了。
实际李艾伯的谈话很简单,要求每位经理在每日终了时,将次日需完成的6件事写下来,并依重要性顺序编号。次日早晨从数上第一件工作开始,每完成一项划去一项。每位经理须切实执行三个月。
三个月后,施瓦伯送了一张3.5万美元的支票给李艾米。这是他认为值得为此观念付出的代价。
与此故事相同之处就是现代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也讲道他最大的工作就是沟通。也有不同之处就是沟通很重要,但沟通方法和方式更重要。
现在很多企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但就是不解决问题,因此形成了只谈文化,不做市场的恶性环境。
如何有效沟通?
【摘要】企业经理的职责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如何高效的沟通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沟通的内涵,真的面目......
一、讲出来
尤其是坦白地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
二、不无根据地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
无根据地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
三、互相尊重
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地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四、绝不口出恶言
恶言伤人,就是所谓的祸从口出。
五、不说不该说的话
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往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弥补,正是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甚至于还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终生遗憾。所以沟通不能够信口雌黄、口无摭拦;但是完全不说话,有时候也会变得更恶劣。
六、情绪中不要沟通,尤其是不能够做决定
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尤其在情绪中,很容易因冲动而失去理性;如:吵得不可开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对峙已久的上司下属等,尤其是不能够在情绪中做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这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后悔。
七、理性的沟通,不理性不要沟通
不理性只有争执的份,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这种沟通无济于事。
八、反省
不只是沟通才需要反省,一切都需要。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如果不想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我错了 -这就是一种反省。
九、承认我错了
承认我错了是沟通的消毒剂,可解冻、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一句我错了勾销了多少新仇旧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开的死结,让人豁然开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对自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
十、说对不起
说对不起,不代表我真的有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或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种软化剂,使事情终有回旋的余地;其实有时候你也真的是大错特错 死不认错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
十一、让奇迹发生
如果自己愿意主动认错,就是在替自己与家人创造奇迹,化不可能为可能。
十二、爱的力量
一切都是爱,爱是最伟大的治疗师。
十三、耐心等待
如果没有转机,就要等待;急只会把事情弄糟。当然,不要空等待,成果是不会从天下掉下来的,还是要你自己去努力 若不努力,你将什么都没有。等待惟一不可少的就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怎样克服与上司沟通的心理障碍
谈到和上司的沟通,很多下属流露出畏难情绪,不愿甚至害怕和上司沟通。尽管上司对自己也算不错,尽管彼此并无大的冲突,尽管心理上也明白沟通很重要,但是工作起来,会自觉不自觉地减少沟通的机会,或者减少沟通的内容。不论在国企、外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沟通的心理障碍来自于你的观念
陈经理,新到一个企业做中层管理人员,上任3个月,他就显示出突出的才能,可是他发现,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反而招来了上司不断的质疑和不信任。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半年后终于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这时上司找他认真地谈了一次话,表扬了他的工作业绩,提出了他存在的几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沟通,举例之一是他很少主动进入上司的办公室谈工作进展。陈经理有些不解:既然让我来做事,就交给我好了,为什么还要不断的沟通,有什么必要?
陈经理的障碍来自于他对沟通不合理的观念。对于沟通,人们有很多习惯的认识和观念,这些观念有的来自成功经验,有的来自失败教训,它曾经在某个阶段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于是人们就会自然地把这些观念带入新的环境中,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很多下属自信地认为,这些想法是对的,于是忽视了他们不利的一面。比如:
观念1:不要和上司走得太近,别人会有看法。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小时候不愿经常和老师接触,怕同学认为自己“打小报告”、后来不愿和领导沟通,怕被误解为“拍马屁”、和上司习惯性地不愿意走得太近,担心引起他人的误解;
观念2:不要和上司说得太多,言多必失。和上司相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传统文化的熏陶,工作之后的挫折,或多或少地让人们对上司保持着距离。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会让下属更加有安全感;
观念3:上司对自己的频繁询问是不信任的表现。不少下属认为,交给自己工作,就应该充分放权,只要有业绩就可以了,上司不要过于在乎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更不要指指点点,否则会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观念4:在上司面前就应该展现优秀的一面,不应暴露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难处和细节。几乎所有的下属都愿意让上司看到自己良好的特点和结果,但是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枯燥、甚至不顺利的过程,下属们不愿意上司看见这些环节,所以,在成绩不突出的时候不愿意和上司更多地交流;
观念5:和上司最好像朋友一样相处,自己是来帮助上司的而不是打工的,但是当上司对自己的态度并不象朋友时,会有失落的感觉,远离上司;
观念6:上司聘我来是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只要能出业绩就会得到上司认可,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频繁的沟通上,相信上司也会希望自己这么做。
专家建议:尽管这些观念的形成是有客观原因的,但是当你被这些观念支配的时候,你需要辨别一下,哪些观念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环境和上司,哪些观念是早已需要摒弃的;哪些观念需要重新塑造。你还需要搞清楚,克服观念的不利影响,你应该注意些什么。合理的沟通观念是:和上司沟通是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从中你需要了解上司意图,获得上司支持,把握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在计划上统一步调,避免向不同的方向用力,影响整体效果。
沟通的心理障碍来自于你上司的反馈
王小姐比较欣赏自己的上司,认为他敬业、有才华、对下属负责,可是她不愿意和上司主动交流,而且她身边的同事也是这样。有一次,因为她没有听清楚上司的意思,上司交给她的工作被耽搁了。上司问她:为什么你不过来再问一声?她说怕你太忙。上司很生气,我忙我的,你怕什么?
沟通是双向的,既要表达也要反馈,几乎每一下属都会很在乎上司的反馈。良好的反馈会激发人们沟通的积极性,而不适当的反馈会挫伤沟通的积极性。尽管上司们都会希望下属和自己主动地进行沟通,但是很多上司会在不经意间给予下属不良的反馈,比如:
上司很忙,边听你说话,边看电脑,这样传达给下属的一个信息是不希望被打扰,下属沟通是一个添乱的事情;
上司脾气很急,下属的想法让他情绪波动很大,甚至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这样,下属就会很紧张,担心自己会造成上司的坏情绪和失误;
上司习惯命令而不是商讨,下属会感觉自己是被动的,只要服从就好,不需要主动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上司的态度有过几次不良好的表现,比如瞪眼睛、用难听的语言中伤下属、突然打断下属兴致勃勃的谈话等,下属会产生排斥情绪;
上司的决策会直接影响自己的绩效,而自己有不善于打动上司,为了保证沟通的实效性,下属不得不小心地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免自己的思路被否决,于是减少沟通的次数;
上司没有实质的反馈,尽管沟通次数很多,但是缺乏有指导意义的反馈,下属感到沟通没有效果,降低沟通的积极性;
上司在沟通中指导的过细,让下属感觉到每一次沟通,都少了工作的自由度,或者有些不知所措,下属会有意无意地躲避上司。
上司经常藏匿信息,让下属感觉沟通和不沟通并没有什么差别。
专家建议:沟通中不能得到上司良好的反馈,的确是很影响积极性的。但是,调查也发现,很多上司并不是真的“折磨”下属,常常他们对下属的反应感到惊讶。所以当上司反馈不佳时,你首先需要做个判断,是否有可能让上司意识到他的问题所在。然后,你要么在合适的时候提醒上司、改变上司,要么做个“厚脸皮”的人,从心理上增强受挫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上司的言行举止是否合适,履行自己工作的职责还是最关键的。
沟通的心理障碍来自于你自己较弱的沟通技能
梁经理做事很认真,他和同事、下属关系都很融洽,可是一和上司沟通就紧张,出现脸红、心跳、说话不利索的状态。时间长了,大家都认为梁经理怕上司,他也这么认为。上司看见他这样,也就很少和他单独沟通。但是一次晋升的机会来来临了,梁先生很想拥有这个机会,但是又犹豫了,因为升职后的工作会面临比较复杂的关系,需要经常和上司保持沟通。他觉得自己天生怕领导,能否克服心理的障碍呢?
一些人认为自己“惧上”,究其原因,往往和他们的沟通技能本身有关系,较高的沟通技能会更多地得到上司的良好反馈,增强个人的自信心,而较弱的沟通技能,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顺利,反过来又影响了自信心。比如梁先生,咨询发现,他的心理障碍其实来自于他追求完美和沟通能力不足的矛盾中,他的“怕”上司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曾经被领导的责怪所致,原因是他的语言表达过长,经常被打断,写报告主题不清晰,而且不会对不同的领导采用不同的方式。于是他很怕和领导说话、写报告。那么,什么样的特点是沟通技能不足的表现,常见的有:
下属愿意把自己的工作坦诚、细致地反映给上司,缺乏清晰的观点;这样占用了上司较多的时间,引起上司的急躁情绪;
下属的沟通缺乏应有的资料和观点,在汇报中缺乏有力的证据和论证,让上司难于决策;
下属沟通时很固执地捍卫自己的观点,常和上司发生争执,激起上司的对抗和排斥;
下属的沟通过多使用一些上司并不明白的术语和概念,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让上司产生紧张感,而不愿意沟通;
下属的沟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工作目标和需要,而没有考虑上司的感情、利益及价值观;
下属的沟通方式单一,在某种情形下适用,可能在另外的情形就不适用,上司会很容易对不良的沟通方式做出不良的反馈;
专家建议: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在和上司的沟通中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比如在沟通内容上,要坚持使自己观点清晰、重要内容有理有据,而且能够被理解;在沟通方式上,采用上司容易接受的沟通频率、语言风格、态度、情绪,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更多地采用面对面沟通的方式,熟悉之后可以采用电话、电子邮件的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并协助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与人沟通的十把金钥匙
一、十种人
1、沉默寡言的人:有一句说句,一字千金。
2、对玄耀的人,赞美不少于10次,对他喜欢玄辉的地方的聆听,千万不要打断他要因势利导。
3、对令人讨厌的人:不卑不亢,肯定他的优点,并对症下药。
4、对优柔寡断的人:多用肯定性的语言,替他下决心,引导他做出判断,站在对方立场考虑。
5、对知识渊博的人:真诚的聆听,赞美、不放弃,最后引导。
6、对讨价还价的人:要口头妥协,满足心理。
7、对慢郎中式的人:配合他的步调,因势利导。
8、对性急的人:说话简洁,明了,清晰、准确,不托泥带水,几句话切入要害。
9、对善变的人:加强对产品的信心,推荐好产品。
10对疑心重的人:先认同他(我原来和你有同感,你的想法确实对,但是——)
二、沟通
1、了解对方的脾气,习惯,对人际差异要扬长避短
2、沟通50%靠语言,95%靠形体语言(服装、语气、声调、口形、站姿、坐咨)
3、有效沟通:
①从赞美开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风使舵,树立个人形象)
②入乡随俗
③要扩大和对方之间的相信性(用一些幽默语言和歇后语引起对方兴趣)
三、赞美:(把握尺度)
1、赞美人所具备的素质
①发自内心,准确洞悉心理
②渴求什么,忌讳什么,发现闪光点
①宽广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和得失,实事求是的承认和赞美别人。
②相当的自信心,勇气,通过赞美别人,鞭策、鼓励提高自己
③需要有远见卓识,让你的赞美径得住时间的考验,并为别人所赞赏。
④准确无误的赞美,有良好的口才,完美的表达你的判断,有声有色的准确无误的传达你的赞美,鼓励,紧扣人的心弦
2、赞美要因人而异:
①领导赞美下属:(要以事实为依据)a、公正。b、放下架子。 c、躬(亲眼、亲查、亲看);恒(了解下属成绩);明(了如指掌)
②赞美领导:要推荐自己向你的领导
③赞美事业有成的人:a、赞美他们的人格和精神
b、赞美他们独特的本领和创新c、赞美他们个人爱好
d、赞美他们家庭(成功人所具备的一定是家庭和睦)
e、赞美他们妻子或丈夫和孩子
④赞美女人:容貌、修养、善解人意
⑤赞美陌生人:
a、见年龄降三岁b、见职位表升三级c、赞美衣服
d、赞美他的容貌会修饰自己e、赞美修养
⑥赞美自己的丈夫或妻子,装湖涂一些,(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四、推销
1、推销自己的人格,自己的魅力。
2、理想艺术家的形象:要有学者的脑、艺术家的心、劳动者的脚、技术的手
3、推销艺术家具备的素质:
①懂得无营销无公司的发展;无公司无个人的发展;公司稳定的发展需要有营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要抱怨公司,去做好你自己的事就好了。
②学会赞美别人:
a、赞美别人是帮自己成功
b、推销的秘诀在于研究人性、研究了解人的需要,我发现对赞美的
渴望是人类最深层最持久的需要——世界推销大师袁一平
c、赞美你的顾客比赞美你的商品更重要——包罗奇
③提高讲话的演讲水平
沟通16忌 你犯了吗?
1. 沟通方式的混淆。应该是谈心交流式的沟通,却采用简单命令的方式来进行。
2. 沟通对象错误。应当找直接当事人沟通的事情,却与他人沟通。
3. 沟通渠道错位。应当依指挥链进行的沟通,却随意沟通,或越级报告。
4. 沟通方式错位。应当以会议的形式来处理,却一对一进行沟通。
5. 沟通的时间、地点错位。有关公司内部管理等问题,应当在公司内部解决,提出建议,而不能当着外人
自揭伤疤。在喝咖啡的时候与在会议上沟通的内容,肯定应该是不一样的。
6. 沟通前没有进行足够的资料和信息准备。这在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此次沟通将会是一个无效沟通。
7. 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信息造成沟通障碍。建议可以采用金字塔式的汇报方式,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塔尖
,这样可以重点突出。即使被打断了,也已把重要的事情汇报完了。
8. 表达不准确。
9. 无意义的闲聊,会使对方产生此次沟通不重要的印象。
10. 避免被其他不相干的事情打岔。
11. 倾听者不倾听。倾听的人不在状态,沟通环境受干扰。
12. 没有使用对方能听懂的方式进行沟通。
13. 由于沟通双方缺乏起码的信任,从而阻碍任何沟通的进行。
14. 把坏情绪带到表达中,会产生不良效果。
15. 职责不清、职能划分混乱带来不良沟通。
16. 沟通之后缺乏反馈,造成他人误解。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