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DV动态 | 数码产品 | 视频采编 | 网站建设 |
【收藏DV】
  最近3月排行
·华为的冬天
·北国之春-任正非
特别节目:电视台的实力影像
2006/3/23 8:15:06
 

  在电视台的所有节目中,特别节目属于那种不按栏目常规而特别制作的电视节目,一般要比常规节目篇幅长、内容更丰富、在观众中反响也更大。大体分为文艺晚会,新闻直播节目,专题大片等。它们有的是电视台独立摄制完成,有的是社会参与,由电视台和其他单位合作完成。

  电视台既然有常规栏目,为什么还要耗费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出许多特别节目呢?这与特别节目的作用和意义分不开。

  首先,特别节目能拓展电视节目容量。目前电视台各栏目播出的节目很丰富,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节日和群众活动很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很快,不时会出现新的重大新闻事件,单靠常规节目无法去全面报道和表现,这就需要制作一些规模较大的特别节目,来纪念、记录和反映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在相对平静的年代,常规节目也不足以承载人类的全部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所以,有条件、有远见的电视台,一年之中一般都要推出几个特别节目,以弥补栏目内容的不足。在这一方面,中央电视台堪称楷模。

  特别节目还能吸引不同的收视群体。目前各地电视台时兴专业频道、特色频道,都是出于这一思路。但是栏目的“特色”也是局限,用信息论的话来讲,观众对你的“特色”看多了、看久了,会处于一种信息饱和状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电视栏目不断地更新内容与形式,以刺激观众新的收视欲望。而特别节目的推出,就是为了这一目的。特别节目一般都比常规节目投资多,容量大,内容和形式更是与众不同,所以更能刺激观众的收视胃口;再加上播出前常常反复宣传,对观众设置悬念,即使平时不常看电视的人,到时候也想看一眼。

  特别节目能刺激广告创收。有这样一个现象:电视台的常规节目去拉广告,并不容易,但为特别节目去拉赞助,却相对容易得多。这是为什么?收视率在其中起到了杠杆作用。举两个具体的例子:2001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特别报道》,收视率高达16.09%,已经超过了《综艺大观》、《曲苑杂坛》、《东西南北中》等热点栏目;往前回溯十八年,当时的25集系列片《话说长江》在中央台播出时,“在观众中掀起狂波巨澜”,①先后收到观众来信一万多封。新华社向国外播出的英文电讯稿说:“每到星期天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②“数百万”观众,在今天不算多,但十八年前电视机尚未在中国人家庭普及,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了。由此看来,特别节目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是一般栏目所能企及,所以容易被精明的商家看中。正是这个原因,在一个特别节目的片尾字幕中,“赞助”或“特约播出”的厂商名单,往往会有长长一串。除了广告创收,有些特别节目还可以作为商品,推向市场。目前商店出售的电视作品光盘,除电视剧外,有不少就是曾经播出的特别节目。有些特别节目甚至行销到国外。1997年初,12集系列片《邓小平》刚刚播出,“许多国家都争相购买此片。”③这似乎为我们电视台提了个醒:“要想富,特别节目是条路。”虽是一句戏言,里面却包含了几分道理。

  特别节目能为电视栏目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一般来说,特别节目较之常规节目,更容易创新。常规节目往往受栏目定位限制,内容和形式都规范得很死,还要照顾观众的收看习惯,所以不能频繁地对其改进。特别节目没有这些条条框框。不断地进行创新,力争使每一个作品都能给观众新的感受、新的惊喜,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它既可以弥补常规节目的不足,也能为栏目的改进提供借鉴,起到示范作用。有些耳目一新、社会反响强烈的特别节目,还会衍变成一档新的栏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当初是作为特别节目推出的,由于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喜爱,社会评价较好,不久就成为一档新的固定栏目了。

  特别节目的摄制,也能向社会展示电视台的创作实力。俗话说,“常规栏目看规模,特别节目看实力”。意思是说,一个电视台的栏目办得多与少,与这个电视台的规模大小有关。只要有人有器材,再加上管理机制跟得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你就能办许多栏目。现在,发达城市一些学校、单位和社区的闭路电视都能“自办”栏目了,何况电视台?不过,有栏目不代表有真正的实力,因为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特别节目的创作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中体现出来的。打一个比方:栏目每天做,是“家常饭”,做得好的是巧妇;特别节目偶尔做一次,是“大餐”,做得好的是厨师。巧妇好找,大厨难寻,因为厨师的手艺和功底,巧妇难以相比。中央电视台每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其特色之鲜明、规模之宏大、摄制效果之精良、文化底蕴之深厚,远非一般电视台编导所能为。而十多年来,央视已经涌现出几代能干这类活儿的主创人员。晚会如此,八十年代至今陆续播出的在海内外产生影响的大型纪录片、文献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毛泽东》、《邓小平》、《孙子兵法》等,也说明中央电视台有创作这类鸿篇巨制的人才。这就是实力。当然除了中央台,全国各省、市电视台,近年来也创作了不少特别节目(以晚会和系列专题片居多),虽然没有普遍产生影响,但也有不少佳作,以此展示了他们的实力。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城市台规模虽小,在特别节目的摄制上也不甘落后。比如苏州有线电视台,曾经推出过系列片《苏园六纪》,一经中央台播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都刊文盛赞。尽管苏州有线台创作这部作品使用了“外援”(浙江电视台著名编导刘郎),但绝大部分主创人员,还是他们自己的。借《苏园六纪》这个特别节目,他们向中国电视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扩大了影响。

  特别节目还能为电视台拓宽获奖渠道。对于电视台来说,获奖不难,因为每年各类新闻或电视评奖活动,多如牛毛。难的是捧回大奖。回头看看这一二十年的电视评奖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不少特别节目都是国内国际大奖的得主。上述诸多大片,几乎都在其中。单以《苏园六纪》为例,在2000年度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中,它不但获得了一等奖,还同时夺得其中的优秀撰稿和优秀摄像两个单项奖。三个国家奖一起揽入苏州有线台这个规模不大的城市台的怀抱,其份量应该是沉甸甸的。对地方台的常规节目来说,就很难获得这样高的荣誉。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攀登荣誉的峰巅,对于地方台来说既难也易,关键要找到捷径。也许在办好常规节目的基础上,力争做几个特别节目,是个好办法。

  对全国许多电视台来说,他们都有创作特别节目的实力。但为什么特别节目的精品(尤其是思想内容厚重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和文献片),绝大多数只出自中央台和少数几个省台,而期他省台和城市台就产生不了佳作呢?我觉得除了客观条件的原因,也有一些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一,晚会是不是多了点?晚会也属于特别节目。能做文艺晚会,当然能体现电视台文艺节目的制作水平。但晚会毕竟不是特别节目的全部。地方电视台摄制特别节目现在所面临的,主要是对不同类型的特别节目的均衡扶持问题。条件好一点的电视台都能搞晚会,但未必都能推出有思想文化份量,并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人文专题“大片”或文献片。如果大家都能像苏州有线台那样,小台立志做“大片”,也许我们这些电视台所得到的,已不仅仅是荣誉了,更多更重要的,是通过摄制“大片”,检验了我们的队伍,发现不足,以此推动编导们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为电视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你会使用自己的人才吗?中国的电视起步很晚,人才奇缺。不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地电视台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台,每年都要在各地招聘或调入专业人才。新鲜血液输入的结果,是栏目的创新、机制的搞活、节目文化含量的增加,以及电视对社会与民众影响的不断扩大。特别节目的大量推出,也是使用人才的一个结果。但从另一方面看,各地电视台不能人尽其才的现象也依然存在,所以“跳槽”现象在电视界已习以为常,不少大台的特别节目的主创人员,恰恰来自中、小台。“骑驴找驴”、不敢放手让人才施展才华,也许正是一些电视台出不了大片(即特别节目)的主要原因。

  三,给历史留下什么?做不做特别节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观念问题。“办好栏目,能应付播出就行”,是现在不少电视台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办好栏目,当然是电视人的天职;没有常规节目的正常播出,便无法面对群众,电视台赖以生存的广告创收,也就无从谈起。但如果条允许,我认为还是做一些特别节目为好。电视人的胸怀应该更博大一些,电视人的眼界应该更宽阔一些,电视人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电视人更应该努力给后人留点厚重的东西。说白了,一部电视史,它的成就无非就是由几个成功的栏目和几部有份量的特别节目组成,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电视人,都应当在这上面留下一笔。

  注释:

  ①③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第7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第252页,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DVOL本文转自:中国DV传媒 http://www.dvol.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手机烟台(mYantai)
 作者:高建国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上一篇:中移动入股凤凰? 凤凰卫视昨应声大涨5.75%
  下一篇:[图]张海涛在CCBN2006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更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数码在线网站 DV OnLine©  鲁ICP备12016322号-1